【#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欢迎阅读!
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古代诗歌史上确有“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①或“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之类的诗存在,前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者如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②然而,这绝不会撼动情景交融作为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标志的重要地位。
关于情和景,古人有许多经典的描述:“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明谢榛语),“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明费经虞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不就是情景交融最经典的范例吗?
(一)以“意”看“景”
古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诗人于烈日当空的正午站在田边,遥望农民汗流浃背地在田里劳动。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劳动的艰辛。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更是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正如毛泽东的“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一样,其关心民生之意,隐含其中。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婉转。相比而言,罗隐《雪》中的那两句“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虽与之相同,但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缺乏回味。“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以“画”看“景”
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诗与画有着某种渊源关系。与画家追求“画中有诗”一样,“诗中有画”也是诗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些诗人甚至干脆也做起了画家,王维、苏轼等人便是。
例如唐代王维,他本来就是丹青高手,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鼻祖,深厚的艺术功底使他的诗屡现如画的境界。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早已脍炙人口。大沙漠中一道孤烟直冲云霄;黄河上游的落日圆似车轮。这两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了塞上的特有景色。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
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除了此例中所涉及的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也能帮助我们鉴赏写景诗,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以“词”看“景”
如《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一“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和“涌”两个动词的出现,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也再次让我们深深体悟到诗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谨诗风。
(四)以“手法”看“景”
1.理解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比喻修辞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比喻既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又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李白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的颈联“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临其境。
拟人是较难掌握的,它“看似寻常最奇崛”③。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其他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王实甫的“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等,无一不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很好的范例。
2.注意写景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④。这便是虚的妙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但王实甫、李清照分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载不动许多愁”,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子就都表现了出来。而像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化虚为实的诗句结合一定的修辞手法,就较为浅显。
不过,王夫之曾说过“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⑤,所以,鉴赏写景状物诗时应重点关注的还是诗的立意。
注释
①元钟礼《中国古典诗歌文艺批评中美的范畴层次的结构》
②任中杰《诗歌欣赏十五讲》,第一讲《谈谈“情景交融”》
③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④袁枚《随园诗话》
⑤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68《从王夫之到王士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f498d301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