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主

2022-07-12 15:43:4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民主》,欢迎阅读!
浅析,民主
这两周看完了王绍光的《民主四讲》,三联书店出的书,品质还是不错。所谓的民主,原来还这么复杂。再想想我们中国,怎样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

本书分为四讲,分别为:民主的起源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与反思看完了它,算是意识到了自己长期以来脑袋里固有的一些观念是错误的。民主的本质、所谓选举制的沿革。

书中有三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我们很多人一直认为的多党制、选举制其实根本不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民主的本质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参与政治,而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举别人,从而“被代表”对于现代人口众多的国家,抽签同样现实可行,但所谓的民主国家都以“选举”为口号,避而不谈抽签。而实际上,抽签才最接近民主的本原意义。

2、虽然是选举,却是有那么多名堂,选区划分、选民登记测验、选举人团、多数制、比例制,最后造成的结果总是,所谓的精英和富人,被过度代表。而草根,没人代表。

3、我们一直谈的民主,好像民主只是政治范畴。实际上,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才更贴近自己,才更实际。而我们的社会文化在一个企业里面,一切都唯领导是从,等级森严。人的平等权高于私有权,人们管理自己的权利在道义上要高于私有产权。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应该首先争取的是普遍参与企业的决策、利润分配、管理等。

8不管是什么政体,民主也罢,不民主也罢,最终都是由一撮精英份子支配。如果说代议民主与其他政体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它是一种披上了伪装的寡头政治

19、即使选举是自由的、竞争性的、普遍的,并非所有的公民都有担任公职的平等机会,因为与抽签制不同,选举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做法。它不可能把所有公民都看作公职的潜在候选人,因而不能给所有人担任公职的平等机会。虽然法律并不阻止一般人参与竞选公职,但竞选必然偏爱“出众”“出色”之人,即使不是皇亲贵胄,也是干练之士。

20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民主”都是经过改头换面的民主,它们是异化后的民主,去势后的民主,无害化的民主,去功能化的民主。经过“自由”“宪政”“”代议、“选举”“多元”一刀切阉割之后,民主已从难以驾驭的烈马变成了温顺的壮举。

全书通过对“民主”的起源、演化等做梳理,意在阐释“现代民主”已违背“民主”的原意,“现代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选主”——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这是作者全书的核心观点)



那么,作者的分析逻辑就很清晰了:梳理“民主”的原意——“民主”原意异化成“选主”(过程、原因)——影响现代民主(选主)的因素—— 现代民主(选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与反思




首先,从梳理“民主”的原意——“民主”原意异化成“选主”(过程、原因),我们实质上也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熊彼特是如何对“民主”概念进行偷换的呢?作者所理解的“民主”原意源于希腊文两个字,一个意指人民或者是公民,一个意指某种公共权威或统治,其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这便是作者立论的基础,也是作者全书一直坚守的观念——“民主”的原意是人民主权。而熊彼特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批判了“古典民主观”,在熊彼特看来,原来的民主观把人民放在首位而把他们对代表的挑选放在第二位是不对的。他把民主定义为“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公共)决策权的制度安排”。这就彻底颠覆了民主的原意: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用句通俗的话来说是熊彼特将民主的概念窄化成只是选举代表等,这丧失了许多政治学和经济学上的意味。说到这,想起了卢梭对英国代议制的鞭挞:“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适用到作者对熊彼特窄化民主概念的评价上也恰如其分。

作者在阐述“民主”原意异化成“选主”的过程中对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进行了评述,并指出“自由”“宪政”“代议制”“自由竞争性选举”等等实质上都是对“民主”原意的一种限制与偏离。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古典政治理论家民主观点的评述是比较精彩的,也颠覆了我个人一些固有的观念。古典政治理论家对人民主权意义上的“民主”是比较警惕的,当然最著名的是“防止多数暴政”。从柏克到贡斯当,再到麦迪逊、托克维尔、穆勒,都思考过如何“防止多数暴政”



作者坚持“民主”原意即人民统治的观点,因此他认为古典政治家“防止多数暴政”的思考实质上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广泛参与政治的恐惧,是对无产者(即多数人)统治可能否定资本主义财产权的恐惧,反对“多数暴政”不过是当时统治阶级以攻为守的一种策略。他进一步说,今天我们如果忘掉这个时代背景,不做阶级分析,盲目跟在所谓“思想大家”背后学舌,反对“多数暴政”,那真是荒谬、愚蠢之至。

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作者是写过《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的,也应该了解勒庞《乌合之众》中的观点,我觉得即便依据作者“民主”原意的观点——人民主权,人民行使主权也应该有一定的形式,这种行使主权形式本来极有可能因为群众的无理性而破坏,因此,研究“多数暴政”的问题未尝没有意义,作者的贡献在于指出19世纪这个背景下谈“多数暴政”的真实意味是什么。



在梳理“民主”的原意——“民主”原意异化成“选主”(过程、原因)后,作者开始阐述影响现代民主(选主)的因素,即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注意这里的“民主”已经不是作者认为的“民主”原意。



理论界一般认为,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有经济发展、阶级结构、文化(公民文化政治容忍、生活满意度、解放价值)、公民社会社会资本、国家有效性。作者在这节中的意图并非仅仅指出这几点条件,而是去论述这六个条件是否是民主兴起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



作者在这一节中比较吸引我的是他引用的他人的实证分析,非常翔实。他也认为,这几个方面的每一方面都有很多的理论但到底哪些理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还不能确定。如果有人深信某种因素和民主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这类看法是幼稚的。这几类因素可能是综


合起来与民主建立联系,各种因素都会起一定的作用。



另外比较吸引我的则是他对现代化理论经济的现代化是一个线性的、不可逆转的过程,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构成了实现民主的先决条件)的批判。

之后,作者论述了现代民主(选主)的机制与运作。他认为在考察现实民主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三方面的机制: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与立法关系。作者这一节内容的结构也就是这三方面。

他认为,现今的选举制度并不是合理平等的制度这体现在选举权、选区的划分和代表性的规则上,现今各个国家虽高举着民主的旗帜,但并没有真正实现选举权的平等,而且选区的划分、代表性的规则很容易被政客操纵,可以在上面钻空子,这样政治就变成一小撮人游戏

他讲述政党制度行政与立法关系意在说明哪种政党制度如何建立行政与立法的关系(总统制还是议会制)能更接近“民主”的本意。

在最后一节,即实效与反思中,他进一步对衡量民主运行是否成功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反思也即总结,他认为,现今的代议制违背了“民主”的原意,我们应该思考能更接近“民主”原意的方式,实现人民主权。



读完全书,我自己做个总结。应该说,作者的逻辑主线是非常明晰的。以“民主”原意——人民主权这样的参照系来考察现实民主的样态,现实民主肯定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偏离。应该说,这条主线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作者以这条主线为基础对政治作为精英政治的特征大加鞭挞,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所推崇的商议式民主自然有其功能优势,却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境,这实质上也表明各种实现民主的方式均有其优势与困境。民主按其本意——人民主权来运行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在走出困境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各个时间段最好的实现民主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能有缺陷,但却并不能否认其当下所具有的优势性。作者以一种最理性的状态来评判实际的情况,似乎又陷入了一种乌托邦的思维——如果你认为作者理解的人民主权是一种乌托邦的话。在文章的结构上,作者在一直称“选主”窄化了“民主”原意,但是未能对具体哪些部分有所窄化进行分析,这可能因全书作为一本小册子之限。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 了我的注意: “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 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 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1 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 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这一观点可以 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 他所说: “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 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通过批判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 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 民主模式应 模式 民主是好东西, 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


的, 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 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同时, 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 “正确的态度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

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 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 探究为什么它会 “坏 东西”变成了“好东西”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 。民主权。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 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 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但是作者 认为,今天讲民主时往往都背离了民主的原意。由于“自由”与“宪政”概念的提出,民主 的适用范围被限制了, 经过长期的异化, 民主的原意被彻底颠覆了: 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 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 “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 型: “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而作者认为,当“自由的”“竞 [6 争性的”选举实现了普选后,人民依然不能当家作主,因为选举的“贵族”“寡头”性质还 在。 由于实行像雅典一样的直接民主不现实, 因此作者认为民主的原则至少要求所有的公民 都应有担当公职的平等机会,虽然选举权的限制大大减少了,普选实现了,但是与此同时, 当选者的财产资格也逐渐消失。这两个变化使人们相信,只要政府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它就 是民主的;相反,只要政府不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它就不是民主的。在此过程中,民主的概 念被偷换了: 从人民行使主权的政体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 政治平等的概念也被偷 换了,从公职分布的平等变为了选举权的平等。 [7 然而,雅典式的民主却被人们认为是“坏东西” 而异化的民主则被认为是“好东西” 这是为什么呢?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关键还是一个字——“钱” 。雅典的民主模式最符合民 主的原意,即人民当家作主。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生分化,一小部分人成为 富裕阶层,而大部分人是穷人,如果真的让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那必定会威胁富人的利益,特别是威胁到他们的财产。因此,当民主受到“自由”与“宪政”的限制后,富人阶层 才终于接受了“民主” 。正如书中引用雪瓦斯基的观点:如果有产阶级得不到对其财产权的 保障,他们是拼死也不会接受民主的。因此,作者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民主” [8 都是经过改头换面的民主,它们是异化后的民主、去势化后的民主、无害化的民主、去功能 化的民主。经过“自由”“宪政”“代议”“选举”“多元”一刀刀阉割之后,民主已从难 以驾驭的烈马变成了温顺的小羊; 穷人已没有办法利用它来实现他们最想实现的目标, 他们 甚至不再知道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富人也没必要害怕这种“鸟笼民主” ,鸟笼内外 依然是他们的天地。对有产阶级而言,既有唬人的“民主”之名,又无可怕的“民主”之实, 这种玩意儿不是“好东西”又是什么?在这里,作者还引用了一句拿破仑的名言: 真正的 治国之道是利用民主的形式来行使贵族统治。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作者看到现存民主模式存在的弊病,这点我非常赞同。 在的民主确实是有钱人的民主,穷人只能充当看客,而这还是在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发展 国家所谓的民主都是拿来骗老百姓的。 但是却不能完全否认当代民主的存在价值。 一个事 物在其特定阶段会有其特有形态,当蝴蝶还是毛毛虫时,我们可以骂它难看,却不能说它一 无是处。民主也一样。我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它适应时代的发展。 过去,雅典人实现了一种直接民主的模式,但是那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那是那个时代 的“民主” ;后来,时代变了,雅典民主也消亡了,随之而来产生了罗马共和国,而后是 马帝国,它们都没有采用古希腊的民主制,为什么?因为不适用。其实民主不过是人类


历史 的其中一种政权模式而已,虽说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它更符合正义,但是合适不合适,那是另 一回事。再后来到了中世纪,民主便基本消失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批判中世纪的如何如 何地不尊重人权,如何如何黑暗,毕竟封建君主制的存在对于当时来说还是有合理性的,当 时的人民大众还就是服从君主,你跟他们谈民主那就是对牛弹琴。终于到了文艺复兴,人文 主义开始兴起,人们终于感到了个人价值的存在,个人自由观念逐渐萌发;再后来,法国大 革命爆发,使有产者再次看到人民的恐怖力量,因此,就有了“自由”与“宪政”对民主的 限制,有产者终于接受了民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 以工人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人民不断掀起夺取政权、 维护合法权益的高潮, 迫使统治阶级逐步 作出妥协, 逐渐地满足人民的各种合理要求, 使资本主义社会展成为改良的资本主义社会 以及后来的福利国家。

可以看出,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人类的政权模式一直处在变化之 中,民主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政权组织模式的选择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应该由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还是又少数人来 统治多数人。民主认为应该又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这一点现在的人们都认可了,少数服从 多数才是符合正义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的人们真的会按照民主原则来做。毕竟,真正的 民主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人类希望到达的境界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由 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人民当家作主目前还是很难实现。比如民主的巩固,虽然历史上经历过 “第一波”“第二波”的民主化浪潮,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民主的倒退,因此, 民主的巩固受到了挑战。另外还有民主的质量问题。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严酷的现实告诉我 们,即使民主的游戏规则被大多数人接受,即使民主体制得以巩固,未必所有的民主体制都 是美好的。任何人只要对被看作民主的国家稍作比较(例如挪威与印度比较,或澳大利亚与 菲律宾比较) 就会了解已经巩固的民主也有质量上的差别:些民主质量高,有些民主质 量低下,还有些民主不上不下。因此,民主也有优劣之分。[10]而这种优劣是应该从民主的实效来看的, 而不是看民主的形式。 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一种所谓的真正的民主形式而不顾一 切,不能为了民主而民主,我们应该想清楚,实现民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民掌握政权到底 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当统治者,耍一下威风?或是为了掠夺富人的财产、报复富人,就像 曾经的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为了全体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福祉?

这些问题引出了本书最后一讲涉及到的内容——民主的实效

二、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 书中用了两种标准来衡量现存民主的实效: 一是用工具性标准来衡量, 如民主是否有利 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等。二是用民主本身 的尺度来衡量民主的实效, 即现实的民主制度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民主方式运作的?[11]关于 [11] [11 工具性标准书中得出的结论是1、民主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不一定阻碍经济增长, 还得具体环境具体分析;2民主政体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3、民主制 度不一定会带来幸福。 这三个结论都是作者在综合各国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而得出的结 论,在此我不对它们的正确与否作出评论,我只是想说,既然人们把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以 及幸福作为衡量被认为是“好东西”的民主的实效,说明了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幸福这三 个标准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人们普遍的追求,那么实现民主,不恰恰应该以实现这 三个标准为最终目的吗?

因此,我认为: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在这里我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 合称为社会进步。因此,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一种民主是“好民主”还是“坏民主” 都应该以能否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当民主的实现以社会纷争不断、 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代价时, 民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 价值。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主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推动社会更好地前进,经济 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因此


无论是什么民主模式, 只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的模式才是 好的模式。 而人民辛勤参与生产劳动, 发展经济 是为了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是为了个人的幸福, 因此,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 作为一种手段, 应该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使社会稳步发展,使人民生活幸福。 只有这样的民主,才是好民主。 书中提到了西方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民主程度很低, 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 挺高的。虽然我不敢说中国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但是无论如何,这恰好表明了不是只有西方的那一套民主才叫“民主” 不是符合了西方标准的民主才是好民主,才会实现幸福, 是不是好民主, 还得看该民主模式适不适合一国的国情。 那么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才适合中国 呢?

三、中国的民主

书的最后作者对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其中提到了“民主赤字” ,即挂着“民主”的 牌,但徒有其表。比如“美国的民主赤字”加拿大的民主赤字”澳大利亚的民主赤字” 等等。民主的赤字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投票率的下降、政党的衰落,民 众对各种政治机构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下降。 这三种现象并不局限于个别国家, 而是在相 多的所谓“民主”国家都可以观察到。[13]为什么会出现“民主赤字”?为什么原来在西方 [13] [13 国家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也会出问题啦?关键问题还是——时代变了,民主制度却没有变, 矛盾就产生了。因此还是那句话: “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 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中国的民主现状是很复杂的。 首先我们用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主现状: 中国的经济展成果在 近三十年来有目共睹, 但是这是以牺牲了很多民主权利为代价换取的, 比如城市房屋的强行 拆迁、强制征收农民土地、各种“血汗工厂”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然而经济的发展却反过来 促进了民主的发展,这三十年来,人民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社会舆论环境也越 来越宽松,政府服务意识在逐渐加强。中国的不民主的体制照样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说明一 政治模式只要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就有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不一定非要严格标准意义 上的民主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了,大 方向必定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民主改革,但是,注重自身特点才是关键。 如果从民主原则来分析中国的民主现状, 即用平等的参与、 平等的代表和平等的影响[14] [14] [14 来衡量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 那么我们只能说中国的民主之路还很遥远。

总结起来就是 书中的一段话:有些社会群体基本上不参与政治另一些社会群体则积极参与政治有些社 会群体的利益和偏好很难在政治过程中得到代表, 另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偏好在政治过程 中得到充分、甚至过度的代表;政府对某些社会群体的需要和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对另一些 社会群体的需求和要求却不作出回应。客观来说,随着社会进步,中国的公民权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中国民主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因此,中 国要想继续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民的生活幸福, 必须改革政治制度了。 这要看党的魄力 和智慧了。至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怎么改,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模式,由于个人能 力、学识以及阅历有限,我也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里只能把作者的关于民主发展 的建议作为参考列出: 第一, 用抽签代替选举,增强民众政治参与的力度。 第二, 加强商议,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深度。 第三,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 第四, 超越政治民主,将民主的原则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尤其是经济领域。[16] [16] [16 我始终认为,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或许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它会消失,但是无论如 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才是我们应该永远追求的目标。






作为政治哲学的基本论题之一,围绕民主展开的论述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质性的讨论,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另一种是规范性的讨论,把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在中国当前的话语体系下,对于民主的讨论,既存在着对概念的认识不清,又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情感信念上的分歧,最使人担忧的是精英阶层本身也陷入这种无谓的争吵,并由此忽视了真正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前途的问题,丧失了独立冷静的理性分析与思考。辛亥以降,中国人在民主之路上蹒跚前行,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百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学界对于民主仍然仍然是激情压倒理性。面对此种困境,王绍光的《民主四讲》从实证角度出发,以成熟的西方民主尤其是美国民主为例,廓清民主的概念,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貌。同时,对于良治的信仰使得作者并未放弃规范研究的努力,对西方式民主替出了批判性的评估与反思语言冷峻犀利,视角独到。该书分为四讲,分别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时效与反思。本文将对每一部分进行梳理,并试图给出自己分析性的理解。

一、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在第一讲“民主的起源与演化”中,作者介绍了民主从何而来、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以及民主的异化。

A.民主从何而来

作者首先给出了民主的定义,根据作者考证,“民主”一词在中文里古已有之,却远非今日之含义,而是作人民的主人——君主或官吏之意。我们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显然作者将民主一词置于政治生活领域而非家庭、社会等单位中,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定义揭示了民主被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而非目的,便于展开后续对“唯民主论者”的批判。

接下来,作者回顾古希腊的历史指出由于限制很多(年满20 岁、男性、本邦人)雅典公民只占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雅典的民主只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统治” ,这澄清了一个重要事实——雅典民主从来就不是“多数人的统治”实现民主的三个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的议事会、民众法庭。其具体联系与区别见下表:

人数 职能 产生办法 频率 特点 公民大会 不少于6000 各项公共事务(战争、外交、财政、法律宗教等) 抽签 每年至少40 1商议式民主

2义务多于权利 五百人议事会 500 安排公民大会的所有议程(常设机构) 抽签 年中有260天要开会 1薪酬微薄

2创新:十组五十人团和 九人委员会 民众法庭 200多位 司法机构 随机抽签 有案件时 1无法官律师 2既是陪审员也是审判员

由上表可知,雅典民主具有两面性,体现在参与者的局限性和管理事务的广泛性;其与当代民主的显著区别在于无选举、代议制机构和政党。

雅典民主消亡后,罗马共和体制取而代之。共和体制可以看作是“吸收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体制优点又避免了它们缺点的混合政体” ,其实质是贵族共和国。

此后直到1819世纪,欧洲一些地方出现过议会和选举,但仍体现出鲜明的贵族和寡头特色,也谈不上是民主。

B.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


有产阶级和大多数知识精英大都不喜欢民主, 他们将其看成一种多数暴政和群氓政治。其理由是:聪明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愚蠢、自私、易被煽动家利用。在欧洲,反民主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如此之多,包括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波里比阿、西塞罗,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十七世纪的弥尔顿、洛克、皮埃尔•贝尔,百科全书派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18世纪的康德、柏克、麦金托什、大卫•李嘉图、佐基,19世纪的麦考莱等等,这其中的异类是热情倡导人民主权理论的卢梭,他倾向直接民主制,但其理论存在内部矛盾,比如他认为真正的民主制永远不可能实现,其理由与柏拉图类似,即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有违自然秩序,对大众启蒙只能造成全民腐化堕落。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形与欧洲类似。美国的国父们试图再现罗马式共和制。共和制特征表现在君主(总统)、贵族(参议院)和人民(众议院)三者之间的平衡。在这三者之间,国富们又竭力削弱作为民意象征的众议院的权力,具体做法是分割立法权、赋予总统(君主代表)大权、赋予最高法院(贵族代表)宣布立法无效之权,此外才一元本身的间接选举机制也阻止了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出于保护少数有产者、避免多数暴政的考虑,美国的制度设计倾向于母国(英国)的传统——反民主。

19世纪民主风潮日益高涨,有产者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于是他们只能表面上顺应这种潮流,并通过在民主前加修饰词的办法来驯化民主,殊不知民主的本质已在这个过程中被阉割了。

C.民主的异化

无论是自由、宪制、代议,还是自由竞争性选举、普选,所有的这些修饰词都使民主丧失了其本来面目,恰恰是反民主的。

1.“自由”和“宪制”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

a作者以贡斯当、托克维尔、穆勒的观点为例,指出古代人理解的自由与民主相矛盾,人民拥有的权威恰恰会限制人的自由,而在私人领域的不干预的自由主义需要“宪政民"的保护。

b"宪政的本来含义是用宪法来制约国家的权力” 用来保护私有财产,所以它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但是在美国,将产权神圣化带来的后果却是社会矛盾加剧,于是政府不得不放宽产权的界限。曾经的宪政民主本质是保护私有财产,与民主没有多大关系。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被“自由”“宪政”修饰的民主只适用于政治领域,其作用已大打折扣。

2.“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代表”和“议会”的概念有两个来源,分别是教会和国王召集的议事会,它们本是中世纪教皇和国王为了维护自身权力的发明,与民主联系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直接民主在现代国家中难以推行,二是有产阶级对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的蔑视和恐惧。“代议政府”的概念始于17世纪,18世纪被汉密尔顿被正式使用,后又被潘恩和边沁所倡导,约翰•穆勒将其发扬光大。所谓的代议制民主是一种经过了伪装的寡头政治它使人民对国家管理参与变成一种间歇性的行为;它促成了政党作为利益整合角色的出现;选举使得普通公民不参与国家决策。这种抛弃了民主实质的政体屡遭质疑。

3.“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

在古雅典,抽签被认为是最民主的选择方式,它保证了结果的平等,除了需要专门技能的职位,雅典的公职都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

到了罗马共和国时期,选举代替了抽签,不过抽签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后来的博弈中选举完胜抽签,根据作者的分析,是因为选举体现的精英本质。

4.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


所谓的普选在很长时间里局限于少数经济和知识精英。财产资格、识字程度和其他种种限制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

英国直到1948年才最终实现普选制;法国男性普选权1871年确立,女性则到1944年;在美国,投票的文化测试直到1965年才废除,女性则是1920年才获得普选权。

而即使在实现了普选的各国,民主是否就实现了呢?作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民主的概念被偷换了:从人民行使主权的政体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政治平等的概念也被偷换了,从公职分布的平等变味了选举权的平等。

在本讲的最后,作者总结道,今日我们看见的各类民主都是为富人服务的贵族统治形式,无法是穷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富人的角度讲,民主确实是“好东西”

第二讲 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

现代民主已非原初意义上的民主,我们需要明确在哪种含义上使用“民主”的概念。现代民主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法律条件,即法律上规定民主的基本条件;多元竞争,主要在党派间进行;大众参与,这是最接近民主真实含义的一点;政府对人民的回应性,即政府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公民的需求、要求和偏好。

其次,我们要明确“兴起”的概念,它包括“民主化”与“民主的巩固”“民主化是指从一种非民主的体制转化为一种民主体制的过程” 民主化并不必然带来民主的巩固,这涉及到民主的质量问题,而衡量的标准有很多,不断有人尝试对民主进行量化。用以解释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经济发展、阶级结构、文化影响、市民社会社会资本,以及作者另外给出的一个原因——国家能力。

A.经济发展与民主

简单的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国家的民主程度趋向越来越高。 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之间的线性逻辑关系是由四种机制引起的:

1.经济增长会改变政治文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民主。 2.经济增长会改变阶级结构。各社会阶级都支持比较平缓的政治变迁。 3.经济增长会改变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使人把注意力从对政治权力的追逐上移开。

4.经济增长导致大量中介机构的出现,包括社团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简单化的现代化理论逐渐被怀疑,民主的“M”型曲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B.阶级结构与民主

一种观点认为,中产阶级有利于民主的出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学者认为资产阶级有利于民主,;还有学者认为工人阶级才是推动民主的最重要社会力量。无论如何,能够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地主阶级都要被推翻。

C.文化与民主

公民文化政治容忍、生活满意度、解放价值,这些因素都可以被用作解释民主的变量,但其本身存在一个缺陷,即:文化差别不是根源,这种差别和变迁又是如何发生的?

D.公民社会与民主

理论界当前的问题是把公民社会的作用无限夸大,事实上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远非那么简单,因为公民社会本身就是充满着利益冲突、阶级对立、富裕与贫穷、杀戮与罪恶的。

E.社会资本与民主

社会资本指一种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包括社会信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价调查”关于中国的数据,中国的社会信任度高达60%,在所有被测试国家中位列第四,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怀疑和关注。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在西方语境下解释


中国问题显然是隔靴搔痒。

F.国家有效性与民主 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机器是民主的天然敌人,为了促进民主必须削弱国家机器。 是在作者看来,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也是一种政府管理的形式,任何民主必须依附于一个有效的政府。俄罗斯的转型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作者将国家有效性分为六大类: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再分配能力。它们对民主的质量有正面的影响。

政治变化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以上这些变量与民主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作者希望研究者能重视实证研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

第三讲 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

这一讲,作者从实证角度出发,介绍了现代民主制度在实际中的运作。民主概念的核心是人民主权, 这是衡量民主制优劣的尺度。具体来说可以考察三方面的情况: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与立法关系的制度安排。

A.选举制度

选举具有工具性和象征性双重意义,从而加强了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选举与理想主相去甚远,但是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选举可以更贴近民主:所有的成年人都有权参与选举和被选举;选举结果要尽量少的扭曲民意;选举要用公正的方法进行。

选举制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选举权、选区的划分、代表性的规则。这三项的不同组合会产生无数种不同的选举制度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是选举制度更贴近理想民主。比例制比多数制更具代表性。

B.政党制度

作者倾向于认为,多党制比两党制更具有代表性。 C.行政与立法关系的制度安排

无论从民主的质量还是民主的存活率来看,议会制民主都优于总统制。 按作者的说法,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典范的美国,政治制度恰恰是由不适于民主的多数制、两党制和总统制构成的,在这种意义上美国的制度十分特殊,所以在美国学界也有人建议废除总统制,实行议会制,修改宪法。而中国人讲政治改革,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掺杂进太多的激情成分,而要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政治改革是路径依赖的过程,空喊民主口号却对可能产生的后果一无所知,这样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行为。以为超越国家就能掌握真理,恰恰是自以为占有“常识”的“自由派”们缺乏常识的铁证。

第四讲 实效与反思

如何评估民主的实效?可以从工具性标准和民主原则本身入手。前者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等,后者指民主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贴近理想民主原则。但令人颇感意外和遗憾的是,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民主与经济增长等工具性标准并无必然联系。在选举中选票与金钱、特殊利益集团挂钩也使现代民主制度背离了理想民主。

作者认为,“真正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这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四点归纳:历史上,真正的民主一直被精英和有产阶级抵制,经他们阉割过的民主只是一种“选主”;以真正民主为评估标准,各项政治制度中,比例代表制优于多数代表制,多党制优于两党制,议会制优于总统制;现行的“选主”制并不能真正改善广大人民的境遇;人民的参与程度很受限。

如何改善这种有缺陷的民主呢?作者认为最基本的思路是牢记人民当家做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用抽签代替选举,增加人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加强商议,提高人民参与政治的深度;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人民政治参与的广度;超越政治民主,将民主原则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




总结与评价

与很多活跃在人们视野和借由各种媒体发声公共知识分子相比,王绍光是务实、静的,他从学理的高度认真的剖析了民主的起源、演变与异化,从古代民主到现代民主的异变过程中,民主本身实现了价值判断上的由坏变好的转向。从篇幅上看,作者把侧重点放在现代民主上,毫不留情的指出西方或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性,鼓励人们去探求真正的民主。不由得想起同时期出版的另一本影响广泛的书——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后者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景式的现代美国政治社会,可以被看做民主的通俗读本。与欧洲很多国家相比,美国并不算民主。然而在刘瑜看来,美国政治最大的特色从来不是民主的最大化,而是民主与自由、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的博弈。在当代中国,以刘瑜为代表的这种对美国式民主的推崇似乎更占上风,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否则会被抛弃。然而我总怀疑,此种由西方现代性导出的“正见”还是正见吗?我们为之振奋激动而一路狂飙的所谓的历史潮流的终点是什么?难道不是普遍均质的技术国家吗?如果果真如此的话,中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传统未尝不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延续性的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呢。

诚如施密特所说,政治统一体在本质上不可能有普世性,因为那样意味着各国之间完全一致,没有冲突,敌友划分消失,政治和国家也随之消亡,只剩下文化、文明、经济道德、法律艺术、闲扯(施特劳斯语),人类将彻底丧失自由。又如霍布斯所言:“应当教导人民不要爱好自己在邻邦中所见到的任何政府形式更甚于自己的政府形式。同时也不要看到统治形式和自己不同的国家目前繁荣昌盛,因而见异思迁。”我们在对西方政治制度大为激赏的同时,却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毫无留恋和温情,这也是一种病态啊。

民主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文化民主使得文化呈现庸俗化、娱乐的趋势,为后现代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使得政治共同体的公民丧失了国家、集体、阶级的概念,被打散成一个个原子式的个人,一切高尚、优雅、美好的理念都被解构,政治民主无所归依本书中,作者论述的主要是政治民主而非文化民主,为了实现政治民主,文化域对信念和德性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何种形式的民主,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实现良好政治目标的技术工具和手段,而远非政治目标本身。社会主义和儒家的中国尤其要重视对人民道德价值、政治信念的培养和对文化传统的复兴,那些曾被我们的祖先尊崇过的伟大精神导师将继续被我们所尊崇,他们的思想中孕育着丰富的政治社会思想源泉。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柏拉图的相同,即君主一定是哲学家,哲学家一定是君主。在今日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人民就是君主,那么努力培养有教养、有理性、有政治德性的公民,也是在为作者所推崇的抽签民主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主和历史

——读《民主四讲》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 丁亮

[摘要]民主问题早已经是当代中国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民主,民主的


内涵与外延都涉及什么内容,却是一个不甚了然的问题。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民主一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里,都不被看作是一个好东西。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当民主再一次被视为普世的价值时,它实际上已经被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里了。现代民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经成为了“选主”制度。人们试图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民主的前途和方式都是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索的。



[关键词]民主 选主 希腊式民主 美国式民主 民主可能是当今中国知识界最热点的话题,不管专业是什么,都会参与到热烈地争论之中。但是笔者觉得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人对民主的一些具体的概念和操作程序以及它的发展历史都不甚了然,这样盲目地讨论民主是会出现一些偏颇的,所以给大家介绍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王绍光先生的《民主四讲》。我不是学政治学的,对这些专业的东西也不太了解,怎么能评价人家的书呢?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书笔记。该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生动。现在的社会也许过于浮躁了,快餐式地看书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专业的书籍都是拣有用的看,不过这本政治学专业的书却使我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坚持看完。非但如此,它还能让我产生向人强烈推荐的欲望。



该书系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之一种,由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先生执笔。该书由关于民主问题的四次讲座稿汇集而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分别从民主的起源、现代民主的兴起、运作以及对现代民主的反思四个方面对民主制度进行了剥茧抽丝似的描述与分析,环环相扣,逻辑论证严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下面笔者试对该书的整体结构作一下简要的说明与分析。

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每当使用一个概念的时候,首先要对其进行定义,使读者明晰讨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以免让大家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下,产生无谓的争论。所以作为一部描写和批评民主的书籍,首先便是给民主下定义。该书开篇便言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选主,即只有选择自己主人的权利,而没有当主人的权利。而我们今天大肆推崇的希腊式的民主,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是被当作“好东西”来看待的。客观上讲,要想对某一事物做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就要从较高的眼光上来看待该定义的学术流变,抓到定义作者的思路,清楚他们心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明晰自己心中的问题。系统提出这个思路的应该是福柯,颇有些后现代的意味。当然,应用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学术史的流变,是十分有益的。所以说,王氏首先对民主概念的学术史进行了考察,认为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概念已经被偷换了,已经成为了被阉割了的和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民主”。从王著的分析来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都不曾尝试建立民主国家,甚至欧洲大部分的启蒙思想家和美国的国父们都是反对民主的。以美国为例,其国家结构就是类似于罗马的共和体制。



美国的国父们都非常反对民主的统治模式,他们提到民主这个词的时候,都把它和动荡、愚蠢、过分、危险等等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的国家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及通过整个过程,只不过有不到2000人的参与,根本也谈不上民主。美国的国父们在设计美国的政体时坚持的原则是罗马的共和体制。美国的共和体制体现的是马基雅维利和孟德斯鸠等人所鼓吹的——君主、贵族、人民三者之间的平衡。这个构想的理论基础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置于同一些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均可公正的断定是虐政”,也就是对所有的权力都加以限制。这种整体所融合的是民主、贵族和君主三种制度即便是到了今天,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宣扬民主的国家,也依然没有实现总统的直选。



那么,是什么阉割了民主呢?

1 自由和宪政限制了民主权威的使用范围。

2 “代议”制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3 “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在雅典,当政是由抽签来决定的。

4 普选的实现也是具有“贵族”和“寡头”的色彩的。 以古典的希腊民主模式为基准,来评价现代民主的话,我们确实看到,这个民主已经完全的被限制在了政治生活的“公共领域”。如果从纯理论上来看的话,我们今天讨论的所谓民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概念已经被改变了。但是从政治学上来说,古典雅典式的民主是一种近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应然”概念,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理论模型了,这里边不排除夹杂了作家们的幻想成分,颇有一种厚古薄今的意味。而且,拿一个没有现实存在的理论模型来摧毁现实的民主国家政权也同样没有意义。所以,王著并没有利用这样一个理论模型来完全否定民主国家的合法性,而是在既定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和提出改进的意见。

王著进一步告诉我们,即便是在这样的一种“选主”制度之下,也是有优劣之分的。王氏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分析认为:比例代表制优于多数代表制、多党制优于两党制、议会制优于总统制。笔者认为,作者的此种分析可能潜在的描述对象就是美国,因为美国的政治体制就是采用多数代表制、两党制和总统制的组合模式,而这些在作者眼里都是最不民主的方式。北京大学燕继荣先生曾在政治学十五讲》中论述,从政治过程的效率和政治的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多党制和议会制的结合方式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也不利于国家政策的高效执行。我想王著更多的是从民主的角度来观察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而燕著则是政治学这样一个综合的角度来观察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所以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过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即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的政治体制绝不是每个国家民主进程中参考的唯一范本。由于美国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得国内外的很多人都迷信美国的政治制度把它当成民主的范本,但是作者警告我们这是很危险的。作者举出两个美国民主制复刻版国家——菲律宾、利比里亚作为例子,让我们看到由于历史进程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社会结构的不同,对同样的民主体制的反应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只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套搬别人。在作者看来,欧洲的一些政治体制要优于美国。



那么这样的民主体制,是不是真的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呢?作者通过实证说明,以“选主”为特征的现代民主制与经济增长、社会正义、人类幸福都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有很多政治学家都试图证明民主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起重大作用,但是全部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在这种体制下,民众参与政治决策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金钱、知识、相貌、家世),因而这样的民主体制越来越不受到民众的欢迎。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王著关于民主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下边谈谈自己关于该书和民主的一些看法。

前边我曾提到,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一套系统的话,就要分析存在于其后边的话语系统。我们且不去看与民主相关的概念,而是要观察构建这套民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美国之所以成为人们心中的“民主典范”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是战后世界秩序的缔造者,也是这个世界话语权的掌控者。更确切地说,是近代以来欧洲的兴起,掌握了世界霸权,所以才使得这个世界的话语由欧洲的国家来构建,美国无疑在英法衰落以后起到了一个替代者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现状下,自由、平等、民主等等概念已经普世开来,被美国拿出来当作品评其他各国政治的标准。我不否认民主和自由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一种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不客观的王著告诉我们,美国的民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尽善尽美的,也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即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也会不时的遇到危机。所以,我们不能把美国当作民主国家的范本,以至作为参照来改造我们自己。在笔者看来,美国国家政治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人民对于本国的自信,而并非完全是制度的保障。我们虽然看不到当美国失去世界霸权以后的国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但是我们看到了美国模式移植到了菲律宾和利比里亚后失败的例子。所以,美国的模式是否适应于其他国家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另外,我们渐渐因为美国的强大和社会的发达,而忽视了其资源的分配方式。在一些人眼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分配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模式。但是,我想很多人其实已经被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吸引走了自己的眼球,而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实质了。其实马克思早就给我们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支配社会资源。在欧洲模式成为世界的一般发展模式以后,资本主义模式似乎已经成为了理所应当。但在笔者看来,用资本来掌控社会和利用权力来掌控社会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有一些国家操作得规范一些,有一些国家操作得不那么透明,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来看,都是技术层面的,实质都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王著的分析和结论都让我们看到,一般民众是很难实质性地去参与权力和资源的分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赞同王氏的观点,民主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的操作方式都应当发生改变。

从专业方向考虑,我更愿意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关于民主的问题。本丛书主编甘阳是中国当代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主要思想可能突出表现在《通三统》这部书里,这是春秋公羊学的一种观点,被甘先生引用过来作为自己著作的名字,意在构建一种中国自我的文化体系,从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这种思想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历史的发展,虽然不是单一文化体的独立过程,但是文化体对自身的扬弃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发展,都要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选择重要的元素与外来文明进行有机结合,才是发展的良好出路。而我们现在则显得过于忽视自我忽视了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和优秀成果,自我历史去寻找别人发展的必要因素,就像去找资本主义萌芽的方式一样。同理,当我们去按照别国的民主模式来构建自己的国家时,一样犯了这个错误,就是寻找本民族历史上出现的要素来证明他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这同样是错误的选择。




那么,现在的民主,为什么又得到知识精英的拥护呢?很简单,这个民主早已被阉割了的。

首先、用“自由”和“宪政”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在古代人全面参与共同体事务的同时,共同体也可以干预个人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这似乎就助长了民主的对于公共权利的无限性,为了削弱这种无限的权威,“自由”把民主限定了在“公共领域”(这话熟悉吧!。至于用“宪政”来限制民主的范围,我不是很理解,对于私人产权的保护,就能把民主划开?此点需找些宪政的相关书籍看看。

其次、用“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民主是熊彼得的手中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此点倒是比较容易理解。家中放着这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却一直没看,惭愧!

再次、用“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这个不难理解,参加竞争性选举的,大多都是社会精英。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选择的条条框框之下,民主的原则至少要求所有公民都应该有担任公职的平等机会。而不能实行直接民主的情况下,公职的平等分布本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可是这个是做不到的。

说到底,现代的民主的概念被偷换了:从人民行驶主权的政体(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government by 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政治等的概念也被偷换了,从公职分布的平等变为了选举权的平等。

就我个人来说,如果这个世界中存在一个没有“修饰词”的民主国家,并且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去那个国家生活的。

近三十年来,中国发表的有关民主的著述不少,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处方”式工作这些著述的作者大多对西方民主的具体运作机制及存在条件不甚了了,许多人也没有足够丰富的西方生活经历,但都把西方在二十世纪的强盛和发展看作是民主的成果,并把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各种问题看作缺乏民主的表现。“只有民主才能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民主才能消除官员腐败”“只有民主才能解决社会收入不平等”“只有民主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只有民主才能解决公共卫生和食品危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民主是个好东西”似乎成了一个不容争辩的铁理。

王绍光先生的《民主四讲》与以往那些著作有很大的不同。《民主四讲》中虽然也有不少“处方”但其核心则是描述和分析。《民主四讲》的第一章讲述希腊古典民主的起源与消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的古典哲人和大量近代哲人对民主政体的厌恶,美国建国初期政治家对民主政体的恐慌,以及代议制民主在西方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综述西方社会学家关于代议制民主得以存在的条件的核心文献及其论点。第三章围绕代议制民主的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讲解其运作机制及其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种弊端。第四章则对代议制民主的实效进行评价,对代议制民主的得失进行反思和批判,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民主四讲》展现了王绍光深厚的西学造诣及他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深入了解,书中多处到位的点评也凸显了作者的多年积累和思考。《民主四讲》为中国读书阶层提供了一部了解西方民主的高质量入门教材,它走出了八十年代来盛行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式的思维方式,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正在走出急功近利的启蒙而趋于成熟,这对今后中国政治的良性发展是一件好事情。我为王绍光《民主四讲》的出版叫好。

《民主四讲》在学术上质量上乘,但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却不尽赞同。为了深化对于


民主和民主转型的认识,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分析供参考。

王绍光对古典和近代政治哲学家的“反民主政治观”的分析十分精彩,但他忽略了西方近代政治理论家的反民主政治观对西方民主发展的正面意义。近代西方的大多数政治学家是进步保守主义者,他们中不少人认识到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同时也非常惧怕社会发展出一种谁人多谁说了算的“多数暴政”局面。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托克维尔才富有远见地提出(而不是王绍光所言的“莫名其妙”地提出)“民主政府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对少数个人利益的保护”31页)正如王绍光所言,在当时的西方,“自由”“宪政”等思想及相应制度的提出和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旨在对民主加以限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立场。但是,这些思想和制度框架也为在西方居于少数派地位的左派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为西方工人阶级的抗争提供了思想和法律保障,并为西方民主和社会的渐进发展提供了可能。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的西方经历了世俗化和去贵族化、工业化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民族主义思潮和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发展,社会变动以及这些社会变动所带来的利益和阶层重组,带来的思想混乱不可谓不大。但民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为英国、美国甚至是法国的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缓冲,为这些国家以及最后整个西方政治的渐进发展提供了可能。

王绍光对西方民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中许多观点我深有同感。中国今后如果发展民主的话,《民主四讲》中指出的西方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种种弊端都是应当努力克服的。王绍光同时提出,“自由民主”“宪政民主”“代议民主” “程序民主”中的每一个修饰词都是对民主的限制。对于这一论点我也同意。但是,王绍光认为这些修饰词都是在对民主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认为真正的民主应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而不是被阉割,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民主”242页)言下之意就是那些有修饰词的民主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就我个人来说,如果这个世界中存在一个没有“修饰词”的民主国家,并且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去那个国家生活的。毛泽东在五十年代邀请党外人士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这一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民主。但在党外意见稍一不中听,政府就马上展开“反右”运动超过五十万知识分子,包括前总理朱镕基,都被打成了右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局面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时候提倡的民主没有“自由”和“宪政”加以限制,从而不能够对少数人的声音加以法律保护。文革”期间,毛泽东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不可谓不民主。但是其结果呢,却是一片混乱,大到武力相向的派性斗争和残暴的多数压迫少数的批斗会,小到由于一张匿名进行人身攻击的大字报而引起的自杀和家破人亡(王绍光曾经写过一本我个人认为是至今为止在西方发表的最优秀的关于“文革”的著作,他是“文革”研究的专家,我无需在此班门弄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革”时代的“民主”,第一,没有“自由”加以限制,因此少数人的利益和声音得不到保护;第二没有“宪政”“代议”和“程序”加以限制,因此恶意中伤成了家常便饭,肉体惩罚成了司空见惯,普通百姓不断被中央的和地方的、老的和“文革”中新涌现出来的大大小小魅力型政治领袖加以操控,而一旦脱魅了的政治人物会马上被大众在“灵魂和肉体上”同时扫入“历史垃圾堆”。王绍光强调,西方近代政治理论家的反民主政治观源自其阶级立场,但是我并不认为我的上述“反民主”言论是在为任何特权阶层辩护。“文革”中我在工工作了八年并经常在农村劳动,我深知工人和农民也不是铁.

.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d1ccfb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