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知音故事系列之二》,欢迎阅读!
知音故事系列之二 ——春秋霸业
你也许钦佩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一生最敬仰的人物是谁?那就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结成中原诸侯国的联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延承,史书上赞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孔子也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恐怕都已经成了夷狄之人了!”所以后世称他为“中华第一名相”。
但管仲差一点被被齐恒公砍了脑袋!最初,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宝座,管仲站在公子纠一边。他甚至在战场上亲自用弓箭射伤了公子小白,令公子小白对他十分愤恨。最后,公子纠失败了,公子小白成功了,即位后号称齐恒公,而管仲成为囚犯,面临杀身之祸。
是谁造成了那么大的改变呢?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他是齐恒公阵营里的主要谋臣,恒公即位后准备重用他,鲍叔牙却说:“您如果真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起用管仲,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齐恒公听了鲍叔牙的话,捐弃前嫌,任用管仲执掌国家大权,这才有君臣协力、称霸天下的结果。
他们二人的友情还远不止这一点。管仲自已是这样说的:“当初我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画策,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糟糕,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都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的时运未到;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自杀了,而我却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不知耻,他知道我不在乎小节,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从此被视为朋友相知的最高典范。
在这个故事里,鲍叔牙对朋友的那种深刻的理解确实是非常难得的。管仲一次又一次失败,但鲍叔牙始终相信他总有辉煌成功的一天,并且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最重要的机会推让给他,使他的才能最终得到实现。这让我们想到,你如果真正信任一个人,就不应该因为他遭遇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自己的信心,要懂得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会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而这种条件总有一天会起变化的。
当然,管仲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所著的《管子》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后来经常被人引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就是说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知音故事系列之三 ——智慧之光
更新于:2009-02-11 阅读:6 [关闭]
战国中期,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一是庄子(名周),一是惠子(名施)。他们是好朋友,又是对手,因为两个人的思想学说不同,所以经常发生激烈的论辩,在论辩的过程中,彼此驳斥、相互挖苦,有时是很厉害的。
比较起来,庄子比惠子更有名,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更高。一部《庄子》,代表着古代先贤的智慧,滋润着后世无数文化人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没有惠子不断地刺激和反驳,没有那种旗鼓相当的高水准的论辩,庄子的思想、学说乃至文章,恐怕不可能达到现有的高度,那样精彩,闪耀智慧的光华。
所以等到惠子死后,庄子深感寂寞,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成为他的对手。有一次经过惠子的墓地,庄子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郢地有个人,用白垩泥在自己的鼻尖涂抹了一小片白点,就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让匠石用斧子把它削掉。匠石简直就是漫不经心地挥起斧子,只听风声响过,郢人鼻尖上的一小点白泥被削除干净,鼻子却毫无损伤。而郢人站在那里,也是一派悠闲,若无其事。宋元君听说以后召见匠石,让他演示给自己看。匠石说:‘这对我并非难事,可惜和我配合的伙伴早已不在人世,我的这点本领也等于是没有了!’”
庄子和惠施的那种特殊的友情,以及庄子所讲的寓言故事,对现代人仍然富于启迪意义: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凭空地成长起来的,它需要反复磨练。所以,哪怕你的能力比别人强,也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接受各种批评;你必须尊重你的同事,尊重你的对手,才能使自已一步步达到完善。一个很早就自以为是的人,也只能很早就停留在低水平上,永远成不了大事。
知音故事系列之一 ——高山流水
更新于:2009-02-11 阅读:11 [关闭]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音乐家,善于制曲,又善于鼓琴。他少年时初学琴,长进不快,老师成连把他带东海的蓬莱山,让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从中体悟音乐的真谛,从此琴艺大进。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在一个明月之夜,舟泊汉阳江口的一座小山下,伯牙望着迷人的水光月色,不觉心动,便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正当他沉醉在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在岸边。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他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走到这里听到如此绝妙的琴声,就忘了回去了。”
“一个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俞伯牙很惊讶,连忙请他上船。相谈之下,发现他确实对音乐对琴艺懂得很多,见解也十分高明。原来这人名叫钟子期,其实是位隐土,他不乐意官场的虚荣与繁劳,只喜欢山野的朴素生活。
俞伯牙一直感觉知音难遇,就问钟子期:“如果我抚琴时心中有所念想,足下能从音乐中听出来吗?”钟子期答道:“《诗经》中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您不妨试一试,我若是猜不上,您可别怪罪!”伯牙不多说,调一下琴弦,弹奏起来,在音乐声中,融入了雄伟的泰山的形象。曲终,子期不禁赞叹道:“多么美妙的琴声呀,我看到了巍巍的高山!”伯牙不答话,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意念在于流水。子期又赞道:“琴声太美妙了,您的心思在浩荡的流水间吧?”只两句,道出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抓着子期的手不放。两人于是结为知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十分难过。便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奏,因为世上再无那样的知音了。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来源很古老,最初记载于秦始皇时代的《吕氏春秋》,明代人冯梦龙将它改编成一篇小说,收入“三言”。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知音”的最广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c66e313968011ca30091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