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连加、连减、混合加

2022-10-23 13:07: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连加、连减、混合加》,欢迎阅读!
下册,混合,年级,数学,连加、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 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 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 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 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 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 力和养成优良的计算习惯。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的例外, 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知识时,就会出现例外的解决方法。例如,本人在教学 加连减的竖式时,学生就出现了两种例外的竖式方法:一种是用两道竖式来求 出得数;一种是直接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算出得数。在解决例 1 时,允许学生用 例外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崇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 己的思维的机会。但当学生的思维呈现多样性后,如何对这些算法进行优化是 一个棘手的问题。

竖式的两种写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无疑会有是非之分。这时教师要有优化 的意识,又要意识到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考比较,体 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 1 时,我不曾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 优缺点,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去思考是非。 “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 种。”这句话体现我对学生的尊崇,这句话体现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让他们经过自 己的切身体会,从而发自内心的选择出最佳方法。

本节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只要计算不要出现错误大 凡学生都会列对竖式。

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因此也出现了连减三个数一起 相叠的竖式。不过,这只是极个别的学生。从计算正确率来说,还有点让人担 忧,以后还要强调计算时的细心和计算后的检查!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够: 第一个问题: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观察两道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我的问题问法含混 学生回

1/ 2




答不出来,这是我应该及时调整问的方法说: “第一道算式的得数,和第 二道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 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第二个问题:计算课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

由于我在教学竖式的例外方法时,比较每一种方法的是非时用的时间过长 导致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很少。而且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 经验不够,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 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够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 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学习到了同年组两位教师身上的很多优点。上下车 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位老师都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 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 生都已经有了计算顺序上、列竖式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荣老师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主,老师主要起引领的作用,这样就能节约很多时间用在后面的巩固练习 上。

事实证明在计算课上使用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曾老师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 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 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c0dcd1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