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高》情景交融手法赏析》,欢迎阅读!
《登高》情景交融手法赏析
杜甫的《登高》写的是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 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前两联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作品。
一、 首联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六景,意象繁密,借景抒情,景蕴深情,为有我之境,密集凄景中初显哀情。本有哀情,又逢凄景,凄凄哀哀,情景初融。
作者描写了疾掠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哀的猿啸、孤零冷清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营造出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风急”,必冷而猛,秋风扫落叶,会让人心生时光荏苒、心境萧索、叶落归根之念。“天”高远无边,人渺小孤单,相形相较,人的卑微无助跃然纸上。“猿啸哀”,话说“猿鸣一声泪沾裳”“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猿鸣之声,似哀号,似愤啸,正好契合了诗人一生漂泊、哀时怨世、自伤身世的心境。渚清沙白,与诗人经过岁月的淘沥、老境惨淡的情形也吻合。”鸟飞回”,鸟在空中盘旋,难以找到栖息之所,这与飘零江湖、孤独无依、正不知投奔何所的诗人多么相似。“猿啸哀、鸟飞回”就是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写照。萧索惨淡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的凄惨,哀猿的啼叫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此联借景抒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生情,情生景;生生不已,情景交融。 首联既已寓情于景,铺垫到位,颔联即使貌似纯粹写景,也是景为情遣,情蕴景中。
二、颔联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两景,意象稀疏,而意蕴丰富。意象骤减,而意境陡增。以天地上下为经,以长江东西为纬,时空悠阔,由近及远,情逐景去。诗人心中千回万转之情,恰如金秋转寒冬时无奈之落木,亦萧萧而下,亦茫然无际,亦铺天盖地,绵延填充于天地之间。天地
万物,宇宙之大,无不为哀情所染,这哀情虽以无形之态扩展至无边无际,不分上下,无论南北,却又似因空间延展而得以稀释。这愁绪又似亘古奔流的长江一样,亦无穷无尽,亦汩汩滔滔;亦挡不住地滚滚而来,遮不住地地奔泻而去;亦不舍昼夜,不分古今。诗人郁结于心头的沉重愁绪似也因江水的裹挟冲刷而减轻。情重本难开口言说,此后方可一吐块垒。
首联一个“哀”字,一个“回”字,采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颔联则以白描手法,全联纯粹写景,不见一个情字,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是无我之境。王国维说:“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无我之境,貌似客观写景,但并非真的无我,只是诗人的情感不着痕迹地隐含在景物之中,不像有我之境那样外显而已。诗人独立高台,静观茫无边际的萧萧落木、奔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渐渐物我两忘,心境已超然于物外,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物了。时空仿佛定格,诗人不再因韶光易逝,壮志难酬而感怆,不再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伤怀;他只是茫茫天地间、悠悠古今中、与万物融为一体、与草木无异的客观存在,只是组成整个意境的其中一景。此联诗人以出神入化之笔力,创造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诗人不可能一直思接千载,神与物游;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现实再苦,总要面对。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现实,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三、颈联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3]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发内心悲凉、孤独之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怀才不遇的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为什么会悲秋呢?因为秋天意味着季节变换,光阴流逝,韶华难留,难免会让人想起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秋天又意味着萧瑟、衰亡,难免会让人心生凄凉哀伤之感;秋天叶落归根,大雁南飞,又难免让人伤离别、起相思。“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多病”已是难堪,“百年”又可见疾病缠身之久;“百年多病”已是不堪,更何况独在异乡,孤独无依地独登异乡之台?倍思亲不得见,倍思乡不得回,其内心之悲苦,虽非亲历,已让读者心悽目泫,感到难以承受之重。诗人写悲,可谓独树一帜,独成境界。
四、尾联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4]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不吝笔墨,极写自己一生的大悲大痛,浓缩了生命的千愁百恨。国难时艰,自己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个人漂泊,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却无计可施。壮志未酬,抱憾终身,却已疾病缠身,风烛残年。愁肠百结,却又不能借酒浇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5]诗人以绝世之笔,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旷世悲歌。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收笔,悲景悲情,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王国维评价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前两联能写“真景物”,后两联能写“真感情”;“真景物”与“真感情”融而为一,共同构成一篇“有境界”的佳作。《登高》所创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将穿越千秋万代,给后世以绵绵不绝的滋养。 参考文献、注释:
[1]- [5] 王国维.《人间词话》 [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a2e91d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