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教学的“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

2022-10-28 06:12: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例谈古诗词教学的“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欢迎阅读!
古诗词,深入浅出,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谈古诗词教学深入浅出浅入深出

作者:余志明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07

所谓的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读时,深入浅出;实际教学时,浅入深出。文本解读,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浅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于教师之不深。浅入深出浅入是指指导要浅显易懂,深出是指通过浅显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归纳出一些鉴赏规律性的东西。简言之,教师要做到能把深刻的东西说得简洁明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对任何一个作家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如果老师仅仅依靠教参提供的只言片语来授课,那是肯定达不到深入浅出,浅入深出的境界的。

比如,在对李煜《相见欢》文本解读时,关于词人亡国被囚的创作背景,任何教师都会特别关照与阐发。但理解新词,仅有知人论世显然不够,还要能够针对词中的词眼援引相关诗词进行诠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教者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特别是写缺月梧桐,别有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有了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如何才能在授课时做到浅入深出呢?穿行于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链接艺术,就是浅入深出的最好手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首古诗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从这个角度上看,链接对古诗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链接不是节外生枝,更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把古诗教学比作一个圆,文本是圆心链接应是以圆心为向心力的圆弧。也就是说,链接应当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贴近文本,适时、适用、适度地运用的。运用好了,古诗词鉴赏定能浅入深出。

一是链接在词意理解的阻滞处。古诗词用字锤炼,生动传神,匠心独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字给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仅仅住的是浓重的秋色吗?此时,如果链接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会柳暗花明了。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二是链接在句意理解的阻滞处。古诗经典名句,往往是作者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这些诗句,可以联系在题材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与文句互文,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

比如在讲授无言独上西楼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上西楼而不是上东楼?要解决这个难点,老师可以链接古诗词里有关西楼的诗句。

李清照在西楼上遥望爱人时这样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李益在登上西楼排遣忧伤时写道: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写情》) 许浑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满怀忧伤地走下来,写道: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通过这些诗句的链接,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西楼因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所以,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情愁绪的伤心地。

三是链接在文意理解的阻滞处。在教读《相见欢》这首词时,可能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对诗情的体味。对于这首词来说,学生只能够感受到这种离愁,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呢?通过对背景资料的链接,学生可能知道了亡国之愁,但如果老师带领学生只理解到此层面,就太浅显了。因为如果只是亡国之痛,词人就无须说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既然是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那就说明此离愁含有多重深意。到底有哪些愁呢?我们不妨链接一些作者的其它词作,来帮助理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楼龙阁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57b36086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