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代之中国民法变迁》,欢迎阅读!
近代之中国民法变迁
摘 要:纵观近代中国民法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广阔。近代中国民法史归为一点,就是为完成一部中国民法典而奋斗的历史。近代中国民法发展,历经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民法使统治者使待法律的观念实现了从”救亡图存”到”立法治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法;大清民律草案;国民民律草案;民国民法典
1 清末改律变法制定《大清民律草案》
清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对外大门被迫打开,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资本阶级地位上升,迫切需要新的民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清政府被迫修改法律。大清民律草案由清政府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于1911年完成,仿照德国式民法草拟,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
它最大的特色是大胆的移植西方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同时又极大的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民法,努力在东西方法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法律的碰撞也使东西方文化在此发生了第一次大交融。王泽鉴也指出”近代各国制定民法典,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中国制定民法典的目的与日本相同,皆在于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变法维新。”
2 《民国民律草案》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提出了的收回领事裁判权,列强以中国法律不完备为由,没有做出实质性答复。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代表再次提出撤废领事裁判权,与会列强只答应考察中国法治状况之后再做决定。
迫于收回领事裁判权的政治压力,至1925年,北洋政府的修订法律馆参照《大清民律草案》,并调查了当时各省的民、商事习惯和当时各国的最新立法规定,完成了《民国民律草案》总则编、债编、物权编,并且在1926年完成了亲属编和继承编。至此,《民国民律草案》全部完成,凡五遍1522条。
与《大清民律草案》相比,《民国民律草案》有以下特点:一是总则编削弱个人主义,强化私权观念;二是债权编改为债编,更强调保护债权关系双方的利益,而不单单债权人的利益;三是物权编中重新规定了中国固有的典权制度等。四是在法律术语和民事法律制度上更加合理和完善,并且改进了身份法律制度,规定了夫妻财产制度。
3 民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民法》
《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由于客观的历史条件都没有施行。北洋政府被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传统的习惯法、判例法与国民革命政治纲领相冲突,为巩固革命果实,制定实质性的法律,开始起草制定《中华民国民法》。历时三年,民法五编相继完成,五编分别为总则编、债编、物编、亲属编、继承编。
民国民法典制定的成功经验:第一,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为民国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现实动力。第二,帝国主义逼迫中国进行民事立法的客观要求。第三,有《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制定的丰厚基础等。它强调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平等原则在民法典中的应用,引入公序良俗、所有权相对,过错责任。
《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六法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近代法律理论为指导、具有近代特征的法律制度在中国的成长与确立,它是以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法制编制法为主干的,开始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至此得以初步完成。
4 近代民法的特点
(1)传统民法与西洋民法的冲突与融合
(2)传统民法与时代民法的冲突与融合
(3)将传统习惯法纳入到新法律之中
(4)受外来压迫,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制定
(5)体现了资产阶级法律体系,而不是诸法体系
5 民法移植:从”救亡图存”到”立法治国”
近代的两部草案,一部法典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制定的,既不是经济基础对法律制度的要求,也不是社会变迁的直接需要。然而随着对外国法律的移植,西方的概念、规制、体系及思维方法也传入中国,使得国人对法律的认识,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统治者也吸取经验教训,对法律的认识从”救亡图存”到”立法治国”。
参考文献:
[1].韩冰.论近代中国民法变迁中的所有权绝对原则[J].河北法学.2011(01):99-103.
[2].张亚飞 .”亲属”概念在近代中国民法文献中之变迁[J].兰州学刊.2012(06):170-17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55d57a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