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

2022-04-16 04:2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建构,中国,演变,历程
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对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创新的自觉和反省,是属于公众集体所有的重要艺术样式,代表着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常态文化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民族的民主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很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希望通过它来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建构能够被人民普遍认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进而向世界展示和宣传本国文化。所以,20世纪中叶以后,很多国家通过公文化政策、百分比艺术法案、建立艺术社区等措施,推进公共艺术引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是一种依据史料的、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构建的、填补中国公共艺术空白的史述研究它是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并结合艺术本体进行阐释的合乎逻辑关系的话语体系,是在现代艺术史观统摄下的,叩问历史与现状因果关系的史学研究其目的是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清晰地梳理,试图在历史中呈现并寻求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本文根据时间发展脉络,采用多维度、综合研究判断的方式展开分期断代。在书写每个阶段发展特征的同时着重阐述每个分期单元中概念内涵、文化政策、艺术作品、学术研究以及重要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探讨一种相对科学与客观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分期特征。公共艺术在中国本就是一个舶来之词,但是它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路径。本文将公共艺术放在整个中国20世纪大背景之中,审视中国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建构的过程。研究将民族解放、文化自立的新中国成立设为研究起点,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观背景,分析中


公共艺术与国家政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中国公共艺术貌的形成和生长脉络,探究其孕育土壤的变化发展因素。研究1949年至1978年定义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萌芽阶段,其特征是以雕塑、壁画的姿态呈现的胚芽。它是在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生长的,创作的题材带有一种“运动”的意味,有着明显的革命化、政治化倾向,个性被共性所取代,作品呈现着一种万众一心的集体意识;1978年至2000年作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探索阶段,是强调这一阶段创作主题方向开始转变,公众的思想意识逐渐得到解放,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管理机制开始建立,公共艺术的建设和组织管理得到空前关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共艺术经历了美化城市和观念蜕变的阶段。最后将2000年至今定义为建构阶段,中国公共艺术正式进入加速的建构与完善时,公共艺术概念在争论中逐渐清晰,艺术本体的语言形式逐步多元与完善,公共艺术的边界在实践中得以拓展。在本文的最后,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依据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提出自己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为了更清晰的呈现中国大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对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的详细研究暂且不涉及其中,本论文将全面详细剖析中国大陆地区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但这并非是否定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对大陆地区公共艺术发展的影,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大陆公共艺术研究,港澳台地区的公共艺术对大陆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其影响力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1d90b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