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汉语姓名

2023-01-13 04:1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析汉语姓名》,欢迎阅读!
汉语,简析,姓名
浅谈汉语人名

中南民族大学



我们说到汉语的姓名之时,就包含我们的姓和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所有的词语中,人的姓名有其突出的特性,它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比如说阿拉伯人姓名很长,一个人的名字就包含祖孙三代的名字,而缅甸人却只有名,没有姓。不只是世界民族的姓名包含其文化特点。在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姓名也体现自己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比如满族的姓“爱新觉罗”“完颜”,傈僳族的姓“瓦扎扒”。姓名和人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其著作《语言与神话》中就指出“名称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名称的负载着个人属性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人们的心中,姓名是个人的重要部分之一。所以,我们去探究汉语姓名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是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时期。“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可见,姓是母系社会出现的产物,在母系社会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些很古老的姓都是从“女”,比如周族先祖后稷之母姓“姜”、黄帝之姓“姬”、舜之姓“姚”、禹之姓“娰”。其他古老的姓,诸如:嬴、娄、娥、如、妫、妙等等。这成为我们现在百家姓的基础。

谈到姓,我们也就自然想到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父系氏族制度就取代了母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来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现在我们一般把姓和氏合称。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我们现在知道的知名人物称氏的有“神农氏”“伏羲氏”“高阳氏”“有扈氏”等等。而“氏”起先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识。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就说明了氏在当时具有别贵贱之用。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姓慢慢地变成了男子的象征。这对以后直至我们现在子承父姓是具有影响力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也就变得更为清晰,对后世家谱的记载提供了有力凭据。姓、氏的作用和价值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从一部分姓氏中分析仍然可以看出它们和历史文化的某种联系。我国的姓在历史变化多端,但是从中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一、源于图腾崇拜:龙、马、熊、羊诸姓;二、取自先祖的爵位或者谥号:王、侯、文、武诸姓;三、为先秦时代各诸侯国的后裔:齐、鲁、魏、吴诸姓;四、取自官职名称:尉、史、司徒、司马诸姓;五、来自国内少数民族姓氏:匈奴族的“呼延”、鲜卑族的“慕容”“宇文”;六、以祖辈的字为姓: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七、天子赐氏,以号为姓: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八、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九、以乡、亭之名为氏:如陆、阎、郝、欧阳等;十、以技艺为氏:如卜、陶、匠、屠等;十一、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如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


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汉语传统人名一般由姓、名、字三部分组成。“字”又称“表字”《礼记·典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由此我们知道古代人取字是有年龄规定的。名和字也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和我们现在说的“名字”也是不一样的。古时候的“名”和“字”各司其职,有“名以正体,字以表意”之说。名和字在词义上往往又暗含着某种联系,它也体现了命名取字的完整意图。名和字的关系大概有一下几种:一、名与字相解说: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孔,甚也”,亮与孔明暗含;杜甫,名甫,字子美,甫就是美好之意;唐寅,名寅,字伯虎,十二天干中“寅”即虎也;二、名与字相连表达意义:如马致远,名致远,字千里,而“千里”自然“致远”了;孔丘,名丘,字仲尼,丘即小山,尼为此山名;三、名与字相反、相对:如朱熹,名熹,字元晦,“熹”为明亮的日光,而“晦”为昏暗;唐诗人工绩,名绩,字无功,绩为功效,与无功相反;四、名与字取自诗文典故:如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为之谓德操”;五、拆名为字:如大文豪章溢,字三益;六、名加词合为字:如李白,名白,字太白;杜牧,名牧,字牧之。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姓,人名也体现出浓厚的宗族观念。对人名的了解,也是一个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效渠道。类似“继祖”“承祖”“耀祖”“光祖”“显祖”“耀宗”“念孙”之类的名字数不胜数。不单如此,在家族人名的总体设计上,同样也强烈体现出宗族观念。具体表现为“排行”“字辈”“排行”就是指同辈兄弟强调“长幼有序”“睦如手足”。在古代常见的排行字,比如有:伯、仲、叔、季、稚、幼。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伯夷、叔齐、仲尼等都是使用了这些排行字。而除了这些通用的排行字以外,还有两种常见的家族命名的方式。第一种是在两字名中有一字相同。如明光宗朱常洛诸子都有一个“由”字:由校、由楫、由模、由检。第二种是单字名中用同一偏旁的字。如明太祖朱元璋诸子的单字名都有以“木”为偏旁:棣、桂、柏、桢等。但是还有的把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的,如康熙帝诸子名中都有一个“允”字:允祉、允祺、允祀、允礼等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种极简单的排行法,即除了第一个字用“大”以外,其余的直接用数字表示的,如武大郎、杜十娘、孙二娘等等。“字辈”是指一个家族中同辈的成员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不同辈的用不同的字,而这些字都是事先确定的。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等。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如自孔氏55代开始字辈为“希言公彦承,宏文珍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而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与字连称也是对人的尊称。虽然现在的我们一般都没有取字,但是对人名和字的了解也是我们阅读古籍,了解古代人们历史文化所应具备的常识:第一、人名体现出伦理道德。汉代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就确定了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儒家以“克己复礼为仁”,因此,人们取名的时候选用“仁、义、忠、孝、信”等字眼的很多。比如一些历史人物有:薛仁贵、王守仁、卢梭义、吴士义、朱全忠、韩世忠、李孝标、方孝孺、韩信、石守信等等。还有表示儒家德性美辞的字有德、义、孝、惠、恭、直、廉、诚、友等等。如刘备,字玄德;黄庭坚,字鲁直;高廉等。第二、中国人取名时常赋予建立事业、实现抱负、长命富贵、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如陆游之母梦见秦观(字少游),故为其取名为陆游,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秦观一样建功立业;李鸿基,认为大丈夫当“自成自立”,故改名为李自成。第三、在名字中表达对前代杰出人物的仰慕。如仰慕学习孟子就取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a57019650e52ea551898e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