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谈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谈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
作者:张慧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3年第04期
借景抒情是诗歌抒情的重要手段。生活中像花花草草这样的小景,往往使人愉悦欣喜,是情感的抒发对象;高山大海这样的巍峨壮阔之景,通常是诗人理想志向的寄托之物。比如杜甫的《望岳》,泰山的高大神秀,正是诗人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如想在咏诵诗歌时真正领会借景抒情这一抒情方式,我们首先要把握两个概念,即意象和意境。
先说意象,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像我们学过的诗歌《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潭水”,《雨巷》中的“雨巷”“丁香”,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冷雨”等。它们没有进入作者视野之前,都是客观事物,没有情感,而进入作者视野之后,便成为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寄托,这就是意象。古诗词中一些意象的代表意义是固定的,如“夕阳”,它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它来抒发念古、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图”等诗句就是如此。又比方说梧桐,它代表着凄凉、悲伤、愁苦。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都是一种悲苦心情的写照。因此,读懂诗歌先要把握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再说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由一连串的意象组成。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意象选择只是第一步,把意象连串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氛围来表情达意,就是意境。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凄美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而成,它们连缀在一起勾画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在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借景抒情的两种表达方式。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往往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关系即正相关与负相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与以景衬情两种模式。每种模式在答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举例说明。 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黄花”“西风”“雁”,这些是古诗词中描写秋景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天就是一幅肃杀的景色,它不像春天万象更新,不像夏天生机勃勃,也不像冬天纯白无瑕,秋天是“天凉未寒”的季节,似凉非凉,似冷非冷,这种感觉最是恼人,所以一般文人都用秋景营造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表现一种或痛苦或压抑的感情。此时莺莺和张生刚刚新婚,本来应该开始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结果却因崔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迫使张生新婚第二天就要去赴京赶考,就这样新婚燕尔面临分别,心中的无奈、痛苦不言而喻,因而此景正应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离别的无奈通过凄清的景物全然表现出来。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组成的幽寂冷清的氛围中,客子又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种羁旅的孤寂袭上心头;而同时,又从这清寥幽美的风物中,领略到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因此我们在赏析此类诗歌时应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模式,即作者用怎样的景物(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 以景衬情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此处出现的意象是“春风”“花”“月”“车”“马”,通过它们描绘出一幅春暖花开、热闹繁庶的图景,然而引导全诗情感的却是“恨”,此情与此景全然无关,绝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景情切合,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根据词的内容我们知道这是李煜在被浮后作为阶下囚的他晚来入梦,梦到当年为人君时的幸福生活,用现实与梦里生活的差异来凸显如今的没落,所以梦中景物描写愈是美好,面对现实的心理落差愈大,愈能表现作者的“恨”。在修辞学上,这是一种反衬的修辞方式,在抒情方式上,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情手段。因此同学们在答此类题时应遵照“何景渲染何种气氛,衬托何种情感”的答题模式作答。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每次创作都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简单附会,字字句句、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作者情感的描述,而这种情感很少有人能像李白那样从胸中喷薄而出,而是含蓄地假借他物表现出来。因此咏诵诗歌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意境与情感寄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a0c0130a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