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不为物役

2023-05-07 01:36: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466不为物役》,欢迎阅读!
466
不为物役

预测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人们用预测的行为提前把握事情走向,使人为之事能够符合天命,顺利进展。如今预测发展方向,有备而战,才能事半功倍。

马克思韦伯曾提出的工具理性,设立具体目标并实现它,而要使目标得以实现,更要看准发展方向,则需要有预测,才可以有提前的准备,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曹刿论战中曹刿通过“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事实加以推测得出“彼竭我盈”,准确把握战机得以致胜。哲学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科学研究自然现象的规律,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规律,其目的之一便是要进行预测,因此,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把握万事万物演变的洪流,不会让我们每一次都因生命无常的变幻措手不及。

而生命却必然有无常性,若是没有了预测、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便是对于人生无常的患得患失,如果说科学地预测是为了使事情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那过度预测便是受到欲望的牵制,急功近利、为物所役的心态了。

王安石由宋神宗支持积极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实行艰难的改革,而即使这口号中怀抱着克服一切阻力使变法得以永恒的愿景,此后却2次贬官、而又复官,毫无征兆地反复无常。苏轼也因仕途盛衰不定、屡次遭贬渐渐领会此种无法预测的无常而渺茫之感,写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辙写下“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人生的计划总是赶不上生命无常的变化,无法预测到下一秒将会发生的事,望其项背而无法在世俗中掌控命运。

因此,范仲淹选择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自得情怀,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及时行乐,道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超脱情怀,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必仕,不必不仕”的生命的超越。士人们历经生命无常坎坷,渐渐不再向外追求,不会因为外物的改变趋势而杞人忧天、加以无尽预测,渐渐“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追求着自身的价值。


他们拥有着“使其中坦然,不以物”的超脱自然,不会使自己深陷激进的预测与改变中,而是能“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了解固定的生命状态是变化状态、生命本质的无限性,不以预测作为与自然规律斗争的武器,能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满船空载明月归”。同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一等的襟袍,一等的诗文,用科学地预测作为工具创造福祉,在对自身永恒价值的追求中依旧“辅万物之自然而无为”,以坚定、积极向上、热情的生命态度对待生活,事物发展的趋势的预测了然于心,在开阔胸怀、豁然开朗的状态中不会汲汲于外在事物的瞬息万变而加以过分的预测、判断、为地改变,而“游于物之外也”,向内探求,以志业精神追求着细节与卓越,以价值理性不记功利地为自己的信仰负责,不为物役,以出世地态度行使着入世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92d813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