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 (教案)教案学案

2022-09-14 09:04: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印度 (教案)教案学案》,欢迎阅读!
教案,印度,古代
1-1-3古代印度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掌握古代印度的种制度、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材料式导入)大河流域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古国。早在唐朝时,就已有人去那里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险到西天取经,你知道“西天”是指哪里?取的是什么“经”吗?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的繁荣。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地处南亚次大陆,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

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但河水流量不稳定 >>> 多媒体课件播放印度地图

(二) 文明历程


1.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最著名。 >>> 多媒体课件播放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公元前15世纪后,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

>>> 多媒体课件播放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三)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 >>>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 等级名称 婆罗门 刹帝利 首陀罗

社会阶层 祭司贵族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职责和义务 掌握神权

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

最低贱的职业

此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 多媒体课件播放印度贱民身份的穷苦百姓图片

思考一下,印度种族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等级制度十分严格,不同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②不同等级的人不得相互通婚;

③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 阅读课文第8资料12,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①婆罗门的目的在于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②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不同种姓之间的壁垒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 ③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会矛盾。 思考一下,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有影响。 (四) 佛教

1.佛教的产生:

产生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 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 多媒体课件播放乔达摩·悉达多降生人间图 佛教教义:

①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②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的动机是什么?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有什么意义? 答: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只是虚幻的信佛得救的平等,实际上是麻痹广大群众的斗争意识



、课堂练习

1.古代印度位于( D

A.东亚 B.西亚 C.北非 D.南亚

2.古代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C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种姓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3.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B. 主张忍耐顺从,刻苦修行 C.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 D. 公元前6世纪传入中国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位置:位于印度河、恒河流域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5ee53b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