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原文翻译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答案

2022-08-01 00:11: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赵普原文翻译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连州,赵普,衡阳,赠别,柳州
赵普原文翻译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

读答案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答案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答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材料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1),三黜名惭柳士师(2)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3)东过连山(4)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1)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 太守,清名满天下。(2)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 师,三黜,(3)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4)连山:指诗人所 往之地连州。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

题目 (1)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3) (2)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p (4) (3)结合全诗,分^p 诗人的思想感情。(3)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阅读答案 (1)被贬远地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分别在即。(每点 1) (2)型景物衬托。看空中回雁,闻岸边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离别 悲愁;视听结合,上句描绘诗人与友人站在荒郊看大雁消失,下句写正在愁肠百 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视听结合,意境凄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 描写,一“随”一“遇”,极目远望,“回雁”见行见逝,自己想随却不能随之,正在 痛苦,却遇“断猿” 之声, 动作及心理描写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每点2分,两点4) (3)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1 3


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一点1)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赏析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初,是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 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 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 权贵,又被排挤到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

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诗即为此而作。

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 他们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 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 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现在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重临”州政呢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 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 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呵。诗人通过“事异” 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 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 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 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 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 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 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 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 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 已伤楚,又哪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呢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 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读来真足以摇荡人心。“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即漓江,指 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连州。“桂江”和

2 3


“连山” 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那么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 地联系起来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了。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 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 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 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 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 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 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38d93e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