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目标、困境与趋势探析

2022-07-12 14:10: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经济学目标、困境与趋势探析》,欢迎阅读!
探析,中国,困境,经济学,趋势


中国经济学目标、困境与趋势探析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标签:中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目标;发展趋势

1 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 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 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 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 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经济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外,中国经济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 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




经济理论相分离,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 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 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经济人假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 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 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 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 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

赵凌云.中国经济研究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

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4:6-7.



3

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 :181.






4斯蒂格利茨.经济发展需要对经济规律深刻理解[R.“中国经济

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研讨会, 2006.



5程恩富,王中保.现代政治经济研究进展评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 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265bf2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