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欢迎阅读!
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词:学风建设;人文精神;创新能力
一、学风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素质等内在品质在学习上的外部表现。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所学校特有的育人文化环境,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其外在的表现是教师在教书育人、治学与科研上的风气和学生在学习、实践上的风气。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索和对人世活动价值和理想的追求,这种探索和追求以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爱国主义和有骨气。”具体分析,人文精神应包含六个层面:一是道德层面,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二是价值观的层面,人应该确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三是知识层面,增加人文修养的训练,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四是社会关怀层面,即人对社会应具有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礼仪层面,要求人待人接物、谈吐举止有一套符合和谐社会的礼仪规范;六是态度层面,即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中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束缚下,学生的个体发展出现偏差
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是当时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翻版,存在文、理、工分立,重理轻文,专业划分过细等弊端,没有真正确定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结果不仅理工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扎实。这种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抑制了学生的自由、自主及选择的能力。1977以来,高考“指挥棒”又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具体表现是:在教育体制上,在教育内容上,在教育活动上,无视学生主体的精神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任意塑造的“软体人”。凡此种种,都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乏。
2.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学生的道德理想逐渐淡化
自古至今,中国人特别推崇理念和德治的力量。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经济利益不断占据人心,大学生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侵蚀了不少学生的灵魂。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良心不值钱,根本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北京大学法学院巩献田教授曾主持过一项调查研究,在近千名被调查对象中,对“发现有人偷窃时,自己该如何做”的回答,竟然有22.2%的学生回答是——不管,有44.4%的学生回答是——自己不会见义勇为;在回答“如何看待见义勇为”这个问题时,27.6%
的学生认为见死不救不是不道德,还有43.3%的学生认为,对见死不救不应予以谴责。因此,通过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教育不力,学生失迷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教育不力,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他们不仅对蕴涵着丰富人文知识的中西书籍很少问津,而且对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也缺少钻研。在就业压力下,学生更加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浮躁的学风和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悄地影响着年青一代。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科学层面上,对科学和真理的求索动力不足,对必要的艺术熏陶、文史浸染认同感不强。正如姚国华在《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大学教育》一文中指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是社会的最终目的。教育是为此服务的。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一种文化延续的必要条件,那么高等教育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大学里的学子们,只是把追逐功名与时尚作为价值取向,那么它就不可能培养新一代的知识精英,社会的精神大厦便会失去支撑,再辉煌的文明也要腐朽。
三、在学风建设中应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上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的顶层设计, 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南和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就应该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目标,使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
自身努力,成为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健康体魄的全面发展的人。
2.建立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人文精神主要是依靠人文知识负载和传达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是素质,文是知识,只有知识和素质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高校课程不能只是科学课程,而应是由哲学、科学和艺术等几方面组成的涉及各方面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的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复合体的学习,才能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文与德育、人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文化品位,尊重师生个人自主的选择权和发展机会,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促进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健康发展。
3.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生命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高校要保持自身的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文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ef3837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