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满”后为啥不叫“大满”》,欢迎阅读!
“小满”后为啥不叫“大满”
眼下,节气已过"小满"。 二十四节气一般都有对应关系,如代表四季的有"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四季轮回,一目了然。不同季节的节气之间也大多是对应的,如"春分"与"秋分"互应,"夏至"对应"冬至"……具体到以"小"与"大"命名的节气,相邻对应关系更直接,即《易经·泰卦》中所说的"小往大来", "小"必有"大"。如"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可是,为什么在"小满"之后不是"大满"而是"芒种"呢? "小满"后的"芒种"节气是怎么来的?
《懒真子》:名节之义"告农候之早晚深矣。"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与"芒种"不只字面上对应不起来,就是字义也是所有节气中表达最不直接的。二十四个节气多以气候和环境之特征来命名,只有"小满"与"芒种"比较特殊,最不好理解。 古人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宋代马永卿《懒真子》记载了古人的疑惑:"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类》"小满芒种"条更直接地提出了质疑:"二十四气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满而无大满也?"
对于为什么取"芒种"而弃"大满",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古《历书》称:"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对于"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给出的解释是:"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如此解释从字义上很好理解,就是到小满时节,麦子快要成熟了,但又没有完全成熟;芒种到来时,有锋芒的谷物要栽种。但深究下去,这种说法也有问题。从小满到芒种,麦子已成,稻子已插,其他农作物也已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并没有"稼种"现象。 对此,古人一直希望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明顾元庆《檐暴偶谈》认为,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皆指麦言",意即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的。《檐暴偶谈》的说法,其实是宋人的观点。《懒真子》一书里即称:"皆谓麦也。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芒种,五月节,'种'读如'种类'之'种',谓种之有芒者,麦也,至是当熟矣。"
"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反映周代政经制度的《周礼·地官》"稻人"条记载:"作田……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这里的"芒种"指"麦稻",意思是只要能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植麦稻。对于这种现象,马永卿在《懒真子》一书中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芒种"节气之所以不命名为与"小满"相对应的"大满",意在提醒农人要注意农业生产,即所谓:"古人名节之意,所以告农候之早晚深矣。"因为,"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矣。" 取"小满"弃"大满"是因为儒道观?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然而,对于马永卿在《懒真子》中的"个人之见",后人也有不同观点。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解释为什么有"小满"而没有"大满"的原因是:"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长,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小得盈满,故以芒种易大满耳。"郎瑛的意思是,"小满"和"芒种"这两个节气的命名,与别的节气不一样,不仅
仅是从时序和植物生长情况来说的,还兼有人生哲学。过了小满,天气越发炎热,人就会变得懒散,满足于眼前,将节气名称为"小满"和"芒种",目的是提醒人们,天气虽热但还得保持勤快和上进,小满可以,但大满即溢,正如《尚书·大禹谟》所言:"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不将"芒种"叫作"大满",根本上还因为中国的本土哲学"儒道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满,盈溢也。"凡事盈满后就是亏损,并非好事。《管子·霸言》也称:"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
"满了便无发展空间",因而古人只希望"小满"一下,而"大满"是万万不可以的,于是代之以"芒种"。用清人金缨 《格言联璧·惠吉类》中的话来说就是:"谦卑骄满,是祸福关。"况且,把事情想得太圆满也非好事。如小满过后,基本上是维持高温天气,但是也可能有反常和意外,如出现对农事十分不利的"五月寒",因为这种不好的天气多在小满前后出现,又称"小满寒"。所以,"小满"之后,还是不出现"大满"为好。此时,古人最明显的变化是心态上有所调整,反映在行为上就是抓住农时,迎接夏季大忙。
古人"小满"节气后为何要"食苦"?
《洞天保生录》:"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气也。"
在二十四节气里,"小满"和"芒种"这两个节气应该是最富有哲理的。古人在"小满"节气后,除了调整心态,生活上也有变化,饮食的直接表现就是有所节制和选择,不大吃大喝以至于"大满",虽然此时果蔬都已很丰富,但生食冷饮均不宜过度。
小满过后,物候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称,小满过后现"三候",分别是"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这"三候"里,靡草死是指小草出现被烈日曝晒后枯死的现象;麦秋至则并不是说秋日要到,是指麦子成熟时节来了,代称小暑将至;而与古人小满后生活最为密切的,是"苦菜秀"。《本草纲目》引《洞天保生录》称:"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气也。"当令的苦菜正好满足了古人热天"宜食苦"的养生需求,食苦菜成为小满到芒种之间最有代表性的饮食现象。
苦菜有"苦苦菜"、"苦麻菜"、"败酱草"、"天香草"等好多叫法,因经历冬春,又名"游冬",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诗经·唐风》中的《采苓》一诗,便提到了先秦采挖苦菜的情形:"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小满后古人流行食用苦菜,还与古人对苦菜的认识和发现有直接关系。苦菜,"春花夏实,至秋复生花而不实,经冬不凋。"《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称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苦菜汤和苦菜汁都可以治疗热症和醒酒,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多种功效,而这正是小满后人们应付病菌多生、炎症多发的炎热季节所需要的。 古人为什么认为"小满水""有毒"? 《本草纲目》:"人饮之,亦生脾胃疾。"
小满过后,一直到立秋之前,都是高温季节,历代都有"敬时省刑"的要求,即尊重天时,谨慎用刑。这期间司法上要减轻处罚,不宜用重刑。据清朝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热审减刑"条,"国家
谳狱,每岁小满以后、立秋以前流徒笞杖、例从减等,所以慎刑狱恤民命也。"这种判刑的理论依据是"盛暑宜矜"。在这一观念下,除非"命盗重案",其他"民事可恕者免之,不可恕者薄挞。" 在民生上,古人也有很多忌讳,其中以忌"小满水"为最。小满过后是农业生产最需要水的时节,"大落大满,小落小满","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些农谚,就是要水的意思。但这个时候的雨水却是一年中质量最差的。《本草纲目·水部》记载了这样的说法: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的水"有毒"。用此期间收集的雨水,"造药,酿酒、醋一应食物,皆易败坏。人饮之,亦生脾胃疾。"
清陈其瑞《本草撮要·水火土部》"小满水"条也有与《本草纲目》相同的说法,但特别提到了"咸水",这种咸水是小满节气后逢癸日所下的雨水,"毒尤甚"。这里的所谓"毒"并非毒物,可以理解为水污染。这一时期,雨水、河水受污染的可能性最大,故不要随便饮用这种天然雨水。
古人"夏不坐木"的禁忌也是从小满后开始的。小满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潮湿,露天木器吸收了大量水分,表面看是干的,在上面坐久了,潮气就会浸入体内会导致消化不良,还容易诱发皮肤病、痔疮等。
来源:北京晚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bb70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