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工程管理初试可以只考英语和专业》,欢迎阅读!
2012考研变化解读 七专业初试不考政治
专业学位硕士读成后拿双证(学位证和学历证),在职学习也不会耽误工作,同时就业形势被看好,是吸引
在职人士报考的重要原因。
2012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日前公布
2012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日前公布,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将由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
本栏撰文:记者李琼图片:新华社发 变化一:
7类专业学位硕士初试取消政治
据了解,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这7个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全国统一命题,外国语考试中,英语、俄语和日语全国统一命题,统考外国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由各招考单位自己命题。
新东方在线考研项目总监甘源说,今年7个专业学位硕士初试取消政治,初试分值也随之调整,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改革力度在加强,专业型硕士将更加重视对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和培养,这一趋势值得考生关注。
考研专家陈治国认为,7类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考试调整到复试,对报考这些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初试的压力。报考上述7类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要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复习计划,前期复习可以减少一些用在政治学科上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外语和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然而,考生要注意,后考并不是不考,考生千万不能因此放弃政治复习,否则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变化二:
研考学科门类新增艺术学
明年研考学科门类将从原先的12个增加到13个,艺术学首次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单列为一个学科门类。相应,原先招生的部分专业方向也转变为独立的专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引起部分高校相关专业考试科目的调整。例如电影学专业,考试科目明年将变化。 变化三:
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增至30%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近年来一直在增加,明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海天考研首席专家张雪峰说,目前,我国研考录取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其中学术型研究生的录取比例约为四分之一,而专业学位
硕士的录取比例约为二分之一,专业学位硕士录取难度明显小于学术型硕士。但考生报考需根据专业就业前景区别对待。例如医学专业,目前三级甲等医院均要求博士学历,且导师更愿意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仍是学术型硕士占主流。 变化四:
经管类硕士初试科目有变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考试科目有变化,其中经济类专业硕士不再考数学3,而考经济类综合能力联考,包括数学、逻辑和写作三部分内容;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初试不考政治也不考专业课,而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联考,其中今年审计类专业硕士首次开考。
张雪峰说,考试内容的调整增大了对在职考生的吸引力,相应增加了应届生的竞争难度。预计综合能力联考中数学占分比例不高,重点在于逻辑和写作的考察。 专业学位硕士备考建议
教育部近年来重点扶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最终目的是让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达到1:1。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专业学位硕士读成后拿双证(学位证和学历证),在职学习也不会耽误工作,同时就业形势被看好,是吸引他们报考的重要原因。
虽说专业学位硕士的考试相比学术型研究生简单,但对于那些已经离开校园近多年的考生来说,一边要复习一边要应对工作,不容易兼顾。现在离考试还有100多天,考研专家也给备考生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结合考试大纲,查补缺漏,全面复习。英语单词要过2遍,在熟练掌握单词的基础上,多做阅读真题,强化训练。
其次,合理选择辅导班,争取笔试高分。考生大多数在职,时间有限,选择一个辅导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非常重要。考生选择辅导班时要注意学校的办学资质、师资水平、口碑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有何区别
二者都是采取全日制攻读的方式,其区别主要有两点:
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是培养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 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70092dbd64783e09122b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