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将时事融于地理教学》,欢迎阅读!
将时事融于地理教学
----《地震》教学案例
主题和背景
12月28日早晨我刚刚走进办公室,几个同学迎过来焦急的说:“老师快上网看看印度洋海啸的情况。”我赶快打开电脑,“啊!已经死亡4万人了,太可怕了”一个同学叫到。“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死了真么多人啊?” “老师把图片打开看看”几个同学说。这时上课铃声响起了,同学们来不及看只好上课去了。上周日刚刚发生的印度洋海啸让人惊心动魄,这次天灾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但是由于学生住校,同学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所以我决定改变一下教学计划,今天先上《地质灾害》这一课,把这次灾难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 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地震灾害,因此,我想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 案例描述:
导入:几天来全世界的目光都投了向东南亚,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使得这些度假圣地变成了人间地狱,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展示一组图片:海上漂浮的死尸、死亡的婴儿、被海水吞没的汽车及一些灾后的场景(教室里不断发出惊异的声音)。同学们对这个事件了解多少?(总结同学的发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当地时间12月26日上午发生40年来最强烈地震,震级为里氏8.9级,这次地震也是自1964年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地震,东南亚和南亚的几个国家都受波及死亡人数已近4万人,预计死亡人数将超过十万。
幻灯片:受灾地区地图,介绍各受灾国的位置。 师:这场天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生:海啸
师:对,是海啸,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海啸是一种海水运动形式,那么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海啸的成因呢?
生:海啸是由海底的火山地震引起的巨浪, 师:这次海啸成因是什么? 生:地震
师:这次海啸是由于地震引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以下有关地震的一些知识。 投影:地震构造图
依据课本有关信息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地震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今天的阅读和讨论特别认真) 答(略)
师: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呢?
生:不是。
师:谁能谈谈什么是震级呢?
生:震级就是地震的等级呗,
师:是的,震级就是地震的大小等级,那么震级是用什么来测定的呢? 生:地震仪
师 :是的,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这次苏门答腊岛的地震是里氏8.9级,是由史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就是说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0倍。
师: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呢? 生:一个
生:很多个„„
师::震级是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那什么是烈度呢? 生:岩石破裂的程度,一个同学不假思索的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地震的烈度还是不是很了解,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那么影响烈度的都有哪些呢?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教师总结:很好,同学们基本上把影响烈度的因素都讲出来了,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什么地方多地震发生? 生:板块交界处 投影:板块构造图 师:苏门答腊岛的位置
生: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
师:由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接处,附近海域处于地震活跃带,地壳不稳定,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在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那么苏门答腊岛属于哪个地震带,
生: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地震分布情况 影像: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师: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 投影:中国地震带分布及中国上个世纪地震发生情况 师: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学生首先提到了海啸,看来这次灾难的影响力还真不小)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泥石流,还可能引发的瘟疫,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
文字材料:这次海啸给南亚及东南亚各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师: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师: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教师总结: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是减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途径,那么这次海啸带来这么大的损失跟预报警报做得不充分有没有关系呢?(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此次海啸损失如此之大与预警系统不建全有一定关系。)
投影:受灾国家意识上有所疏忽,没有预震预海啸的设备等文字材料。 总结 课后反思:
地震一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震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及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养成关注实事及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地理现象的习惯,针对这些目标,我逐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讲解和训练。学习完这节课后,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让学生在应用中得到提高
本节课与新闻实事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切实的帮助,符合中学地理教学法中关于“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原则”和“经常应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而且把教材和学生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对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的讨论,使同学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有一个正确的应变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发展
本节课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学生在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新知识。在他们的脸上不断透露出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意志品质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三、学生在质疑释疑的情境中自主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80%以上的内容是由学生看录像、读资料、分析课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来,而且所用材料、课件、录像针对性较强,即突出可重点,又利于攻破难点。课堂形式多样,活动方式新颖。将新闻实事引入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很顺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我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生生间平等地交流思想,讨论并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四、学生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
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看完因这次海啸而导致大多数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图片后,同学都对灾区人民充满了同情,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真诚,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的,面对着天灾人类是多么渺小,但人类与灾难做斗争的精神又是多么的伟大。从中学生体验到了人文精神,表达出人文关怀的真切情感。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不言而喻这是比知识还重要的收获。
当然上完课后也感到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每次小组讨论、汇报之后,总结都是由课件或录像进行归纳。我觉得传统教学手段像板书和教师的适当归纳总结完全被现代化教学方式所替代还是存在一些缺憾。还有一方面就是当学生对灾难事故表现出深切的情感后,没有展开人文精神的教育。没能将每个学生胸中的“人文关怀”喷发出来,这是一大遗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54a94d3169a4517723a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