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戏曲现代化初探》,欢迎阅读!
戏曲现代化初探
[摘 要]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和高度综合的表演程式,以及戏曲的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意识的强劲冲击,戏曲现代化成为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也是中国现实赋予戏曲的社会文化使命。传统戏曲能否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成为当今社会谈论的焦点。本文就戏曲现代化谈一些自身的看法与认识。
[关键词]戏曲;传统;现代化;初探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历程,积蓄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粹,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文学、歌唱、舞蹈、雕塑、杂技、武术、美术等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其十分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和高度综合的表演程式,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表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闪耀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巨大光芒,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象征,也构成了世界文明的重要成果,受世界瞩目。
然而,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担忧与尴尬——没有了观众,没有了市场。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诸如戏曲“夕阳论”、“危机论”、“消亡论”等消极声,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无须现代化、无须与时俱进,而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成为“博物馆艺术”。这些观点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传统戏曲能否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审美需求?答案是肯定的。戏曲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的现实赋予戏曲的社会与文化使命,也是中国戏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
1 戏曲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会遭遇和面临。传统与现代是辩证统一的,一脉相承的。从戏曲发展历史角度看,先秦戏曲的萌芽期,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元代戏曲的成熟期,明清戏曲的繁荣期,近现代戏曲的创新拓展期……从戏曲发展艺术角度看,宋杂剧(在金称本院)。吴自牧《梦粱录》“妓乐”中明确说明杂剧“大抵全以故事”,特点是“务在滑稽”,而且“唱念应对通遍”,已成综合的艺术。之后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直接上承金院本和诸宫调,并在诗词、讲唱文学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使戏曲从“诸般杂项技艺的混合演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剧活动”。从而戏曲在艺术形式上,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演出结构,形成了歌舞结合,唱念相间的表演艺术。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关汉卿继承运用了杂剧艺术“务为滑稽”的表现手法,不仅在喜剧中,而且在悲剧中也保持这一特点,《窦娥冤》中的赛卢医、张驴儿的多处表演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明清传奇的出现,相对形式短小、精练、结构严密的元杂剧,又使戏曲从内容到形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昆山腔的音乐形式上“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使得清唱的‘新声’发展成为舞台上演唱的声腔剧种”,出现了“梨园子弟喜之”的局面,说明剧种的勃兴与发展……
从院本到杂剧、南戏到传奇、雅部到花部、谭鑫培到梅兰芳,直至当代,每个时代都在进行艺术的选择和自身的嬗变,戏曲形态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都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于此等无不勾勒出戏曲“传统与现代”密切交融的时代轨迹。因此,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现代,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否定了历史。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中国戏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表现为戏曲的多元性、历史性、经典性、遗产性。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不再仅指过去,更包括了现在。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而现代文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传统—现代—传统—现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戏曲现代化的关键——表现现代生活
当代戏曲是在一个广阔的、腾飞的时代背景下生存发展的,戏曲要顺应时代脉搏,就必须表现现代生活。表现现代生活包括两方面内容。
2.1 观念的现代化
即戏曲应该表现时代精神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先生在《现代化与戏曲化》一文中对此问题明确指出:“所谓戏曲现代化,就是要使戏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表现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无论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都要符合今天人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观点,归根结底,是要戏曲艺术更好地为今天的人民服务。”“戏曲现代化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环,是要使戏曲这种古老艺术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只有做好这一环,它的生存、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见,戏曲现代化,创演现代戏,是时代的要求。大家知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戏曲艺术及时、生动地塑造了一批典型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出现一批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较强的现代剧目:有追求妇女个性解放的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眉户《梁秋燕》、评剧《刘巧儿》;有突出表达人的理想和精神境界的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白毛女》;有表现人性张扬的莆仙戏《秋风辞》、京剧《曹操与杨修》、淮剧《金龙与蜉蝣》《典妻》《封氏彝兰》、评剧《风流寡妇》、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等,可以看出,从对人身解放的表达,到对人心的礼赞,再到对人性的关注,都表现出深刻、准确与思辨的特性。这些作品都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独到认识和对现代意识的深刻理解。在题材选择上从强调“现实意义”的政治视角转向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描写,内容也从故事性的描述转向深层社会哲理和人物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作家的笔墨也从是非恶善的道德评判转向人生价值的多层探索,其形象刻画从平面的类型化人物转向具有立体感的复杂性格,从而引起观众强烈共鸣。显然,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剧作家思想内容的转变——表现现代生活。
2.2 艺术形式的现代化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最难解决的就是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尖锐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张庚等戏剧家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新生活,而不是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147367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