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财务管理中量本利分析法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欢迎阅读!
论财务管理中量本利分析法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
提要:量本利分析法一般用于利润预测和判断经营状况。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成本习性。即根据成本和产量的之间的关系,对利润进行匡算的一种科学方法。企业中的财务预算、成本控制都使用这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许多局限性,通过分析和论证,实践证明,量本利分析法,并不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唯一方法,而且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性。本文就量本利分析法的局限性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关键词:量本利 边际贡献 产品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一、量本利分析法的理论根据。从事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而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使这三要素按比例有机地结合,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量-本-利分析法,就是利用这个规律,使生产过程三要素达到最优结合,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财务角度看,劳动资料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劳动对象主要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工资。固定资产通过折旧进入产品成本的部分,无疑地属于固定成本的性质。用于产品生产过程、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一般表现为变动成本。工资,在以计时工资为主的条件下,一般地表现为固定成本;在以计件为主的条件下,一般表现为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中的大多数指出属于变动成本,间接费用中的大多数指出属于固定成本。产量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关系,也就大体反映了生产三要素有机结合的利用状况,在一个企业中,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到增产、增收、增利不增设备,反映在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就会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到增产、增收、增利不增人,反映在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工资含量就会降低。这样不增投资、不增人而增产、增利的经营方式,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因此,“量—本—利分析法”是探索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如何才能寻求到生产三要素最优结合的恰当比例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叙述到资本循环第一阶段时,指出:从货币资本G向生产资本形态转化时,不仅在质的内容上发生了从G到A(劳动力)从G到PM(生产资料)的变化,而且A和PM“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A和PM的比例,这种比例“一开始就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量决定的”。这个剩余劳动量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利润,而利润和劳动力A之比即剩余价值率,和全部资本之和之比即资本利润率。所以,A和PM的比例,以及PM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比,“一开始”就是有利润率决定的。因而“量—本—利分析法”,能够成为预测利润的科学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社会化、现代化。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结果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营规模的扩大,固定费用比重达到相当程度,再加上市场条件变化,主动权从生产者转向购买者手中,供过于求的出现,“量—本—利分析法”也就应运而生。这些既是产生“量—本—利分析法”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是运用“量—本—利分析法”的客观条件。如果一个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很低,经营规模很小,固定费用比重不大,生产任务饱和的情况下,既不会产生也无须运用“量—本—利分析法”。二、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模式。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模式是盈亏平衡点(即保本点)公式如下: Q=F/(P-V)......公式(1) Q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F固定成本总额 V单位变动成本 P产品单位售价或:SB=F/(1-Y/S)......公式(2) SB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S现在的销售收入总额 V变动成本总额产品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数额叫做“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首先用来负担固定成本,如不足则发生亏损,如有多则产生盈利。公式(1)P-V是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额。公式(2)V/S是每元销售收入的变动成本;1-V/S是每元销售收入提供边际贡献额,化为百分数即为边际贡献率RCM。因此,公式(2)可表述为: SB=F/RCM 采用量-本-利分析法计算利润的步骤应该是第一步计算边际贡献,即: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第二步再计算利润。即: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 “盈亏平衡点”就是: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因此,边际贡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经济效益不外是下列三种情况:边际贡献=固定成本......保本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盈利边际贡献<固定成本......亏损因此,可以利用座标图寻找销售收入在任何一点上的成本和利润的情况。三、“量—本—利分析法”的具体运用。(1) 确定达到目标利润的销售收入: 达到目标利润的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2) 确定达到目标利润的各项数值: A、 产品销售价格不变、销售量不变、固定成本不变、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利润,就只有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因而确定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公式则应该是: 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产品售价-(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销售量 B、 其他条件不变,要完
成既定的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开支数额必须控制的幅度计算公式如下:固定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利润 C、 利用“量—本—利”之间的关系,在上级下达利润率比去年提高R时,可测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是否可能达到:如果成本构成不变,单价不变,利润率提高R,则:销售量应增加数=(固定成本总额×利润提高R)/单位产品边际贡献如果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利润提高R,则:固定成本应降低额=固定成本总额×利润率提高R 如果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不变,利润率提高R,则:单位变动成本应降低额=(固定成本总额×利润率提高R)/销售量上述公式,在进行利润规划算大账事,是很有用处的,它能指明完成目标利润可能达到的方向,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量—本—利分析法”的却是方便可行的方法,应用范围广阔。它不但可以应用于控制成本、规划利润,也可以进行盈亏产品是否继续生产的决策和生产组织安排、产品价格决策、工资水平决策与控制等等。四、“量—本—
利分析法”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并不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唯一途径,而且在
运用这一方法时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性。(1)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但不可能增加边际贡献,所以,并没有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例如:某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0.13万元,售价0.25万元,固定成本总额为560万元元,则:盈亏平衡点(数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560/(0.25-0.13)=4667(单位)盈亏平衡点销售收入=盈亏平衡点销售数量×销售单价=4667×0.25=1167万元假如降低固定成本200万元,则:盈亏平衡点(数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360/(0.25-0.13)=3000单位)盈亏平衡点销售收入=盈亏平衡点销售数量×销售单价=3000×0.25=750万元盈亏平衡点销售收入降低1167-750=417万元,实现目标利润600万元实现目标利润销售收入=〔(560+600)/(0.25×0.13)〕×0.25=2417万元降低固定成本200万元,则: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收入=〔(360+600)/0.25-0.13〕〕×0.25=2000万元实现目标利润销售收入降低额=2417万元-2000万元=417万元,两者数额相等。(2)变动成本变动,既影响成本结构,也影响盈亏平衡点,对提高或降低产品的盈利能力将起到较大的作用。以上述举例,如变动成本从0.13降至0.10,则:盈亏平衡点销售收入=〔360/(0.25-0.10)〕×0.25=600万元比变动成本降低前下降了150万元。加上目标利润600万元以后,则: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收入=〔(360+600)/(0.25-0.10)〕×0.25=1600万元由此可见,这个计算结果比变动成本降低前下降了400万元,可见变动成本的降低所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固定成本。为什么实现目标利润销售收入降低数大于盈亏平衡点降低数,就是因为变动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边际贡献率。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变动成本的控制。(3)成本水平要看单位成本。我们知道,产品总成本C=变动成本总额V+固定成本总额F 产品单位成本CU=(变动成本总额V+固定成本总额F)/产量Q 我们看产量增减变化对产品单位成本的影响:成本习性告诉我们,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单位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反比变动;变动成本单位成本不变,总额随产量变动而成正比变动。设产量增加为R,产品总成本为C,单位成本为CU C:=V(1+R)+F CU:=V(1+R)+F/Q(1+R)=V/Q+F/Q(1+R) V/Q是单位变动成本,F/Q(1+R)是单位固定成本 C:-C=V×R(推导过程从略)这就是说,总成本增加的部分就是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数额。 CU-CU:=F/Q×R/(1+R)这就是说产量增加,是对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发生影响,因而单位成本的降低额就是固定成本的减少额。即:单位固定成本×产量变动率(4)在利用量本利分析法时,不可忽视成本降低递减规律。以某炼钢厂会计报表为例。固定成本总额为587万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720元,产量分别20万吨、22万吨、24.2万吨、26.62万吨。则:总成本:20万吨: 587+(20×2720)=54987万元 单位成本:54987/20=2749.35 22万吨: 587+(22×2720)=60427万元 单位成本:60427/22=2746.68 24.2万吨:587+(24.20×2720)=66411万元 单位成本:66411/24.2=2744.26 26.2万吨:587+(26.62×2720)=72993万元 单位成本:72993/26.62=2742.05 由此可见,产量增加,单位成本下降,但不是直线下降。而且产量越大,单位成本降低的幅度就越小,可以看出,存在一个成本降低率递减的规律。如下表1、2:(表1)月份 产量(万吨) 单位成本(元) 产量增加幅度 成本降低幅度 1 20 2749.35 0 0 2 22 2746.68 10% 0.1% 3 24.2 2744.26 10% 0.09% 4 26.62 2742.05 10% 0.08% (表2)月份 产量(万吨) 总成本(万元) 单位成本(元) 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固定成本 金额 % 金额 % 1 20 54787 2749.35 2720 98.93 29.35 1.07 2 22 60427 2746.68 2720 99.03 26.68 0.97 3 24.2 66411
2744.26 2720 99.12 24.26 0.88 4 26.62 72993 2742.05 2720 99.20 22.40 0.82 为什么成本成本降低率递减?因为在单位成本中固定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增加产量,单位成本降低的又是固定成本,因此,光靠增加产量了降低成本不是唯一的办法。(6)其他相关问题。如价格问题,由于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影响,产销数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将会导致价格下降;又如由于产销量的增加而引起扩充设备,以增加生产能力的需要,结果导致固定成本的增加,造成盈亏分界点的提高,使盈利区缩小、亏损区扩大。因此在运用量本利分析指导产销经营决策时,必须结合市场预测,对各种有关因素作全面考虑,并适当缩短计划的期间和规定数量的范围,以提高其适用性和可靠性。(7)在进行多品种的量本利分析时,应注意产品结构问题。合理的产品结构,可以在实现相同销售额的情况下,取得降低成本费用、增加销售利润的效果。其主要方法是利用多种产品盈亏分界点方法,合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五、结语: “量—本—利分析法”是西方财务管理的一部分。量本利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销售价格、销售数量、销售成本的变动对销售利润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它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企业保本时的销售量;(2)预测在一定销售量时所能获得的利润;(3)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利润时所需的销售量;(4)在降低销售价格和增加销售数量之间进行决策,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在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本文在列举了其理论方法和具体应用过程的同时,又根据生产实际,通过代入具体生产数据,分析了“量—本—利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和局限性,并提出了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量—本—利分析法”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部分,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挖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13300d52ea551810a6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