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教案 教学详案

2022-10-13 04:01: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夜忆舍弟教案 教学详案》,欢迎阅读!
月夜,教案,教学
月夜忆舍弟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才艺展示: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指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安慰自己的语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人生态度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苏轼《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词人问天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问月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问自己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三、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

2、把不知道的字划出来。 四、讲授新课: 1、题解: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2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



1


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3、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五、读通诗歌

1、读准字音(戍(shù) 2、读准下诗歌的节奏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课堂背诵,短时间内能背诵。 六,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七、赏析题: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w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析: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词语可以看出。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析抒发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及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思想感情。

3、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他被后人奉为什么?。这首诗的体裁是?

析: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4、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析: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5、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析: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八、理解性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月夜忆舍弟》中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4f78549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