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设计》,欢迎阅读!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 杨志雯 2017年4月7日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现象;
2、三种血管的特点比较。
教学难点: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不同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血
流速度、血流方向)。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
四、材料用具准备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斑马鱼)、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吸水纸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身高一般不超过2米,但全身血管加起来达
10万公里长,等于绕赤道两周半,如同河流遍及全身。
提问:遍布全身的血管,是否都一样的呢?如果不是,那会有哪些特征不同呢?
二、血管的类型及关系: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离心)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回心)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从动脉端流向静脉端)
三、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观看微课视频,整体感知.
2、实验材料的选择:回顾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原则:薄而透明,故选取的实验小鱼尾鳍为色素少而薄,生命力旺盛(生命不旺盛的小鱼内血流会相对缓慢些)。 3、操作步骤的改进:
(1)取出并安放好显微镜,对光。
(2)折叠并沾湿吸水纸以不漏水为宜,将小鱼轻轻缠住,只露出尾鳍。 (3)将包好的小鱼放在载玻片中,使尾鳍平展,紧贴在载玻片。
(4)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的血管和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5)识别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实验过程要提醒学生,保持小鱼湿润,以维持小鱼的呼吸作用。小鱼能正常呼吸,才能更好的观察血液的流动情况。 4、总结与整理:
(1)实验现象总结:血管的粗细、血液的流动方向、血液的流动速度
(2)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水中,收拾显微镜,整理实验桌面。 (3)练习巩固:
问题分析:这些分别是什么血管?
七、板书设计
心脏
血流速度 血流方向
八、教学反思
学生进入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时,比较容易产生兴奋和好奇的。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实验材料(小鱼)上去了。通过多年生物实验教学总结经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看到了鱼尾鳍中有血液流时,就很兴奋的找其他同学来看,后面就不知道了该做什么,整个实验的目的根本无法了解和完成。针对这一现象,我是这样构思的:
1、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教师先不做讲解,而是通过视频《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让学生熟悉整个的实验操作过程,然后提问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哪些内容。例如:①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②你能区别几种血管吗?③管径最小的血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通过这种形式,以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熟悉实验过程,同时以问题的形式,强调实验的目的。
2、为了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生物的高尚情操,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问:为什么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时不时给包裹感受鱼的纸巾或纱布用滴管滴水或更换小鱼进行观察?从问题和答案中让学生有感受生命和呵护生命的情感体验。实验结束后,及时让学生将小鱼放回水中,培养学生爱护小生命的意识。 3、在选择材料上,结合显微镜的特点,一定要选择尾鳍透明而且生命力强些的小鱼类或者蝌蚪,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节约实验成本,甚至在选择保湿材料是改用纸巾,这样,既经济又环保。
4、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强调学生此实验一定要努力在短时间内要成功观察到实验现象,争取最大限度保证小鱼的存活。
5、实验的小小改进:直接用载玻片取代培养皿来承载小鱼,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过多滴加水导致溅湿显微镜污染物镜;取消覆盖尾鳍的载玻片,可防止实验中小鱼跳动导致的玻片断裂现象,既简便又更清晰。
通过这样组织进行这课实验教学,实验的效果明显提高,也降低了实验成本,使学生既获得了实验技能,又巩固了理论知识,强化了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
动脉 快 主干-分支 毛细血管 最慢 动脉-静脉 静脉 慢 分支-主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4c0f1ef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