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毕业论文

2023-03-09 05:3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徐悲鸿,赏析,毕业论文,绘画,艺术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要:徐悲鸿是我国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的艺术思想和教育体系影响 了我国上个世纪大半个世纪。徐悲鸿的作品包涵了他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悲鸿倡导写实主义的艺术精神,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发展方向,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本文研究徐悲鸿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马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1919年春,官费赴法,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79月归国,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北平艺术科学校校长。1949年新中国时期,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兼中国美协主席。1953年,因脑溢血病逝北京。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教育家,也是大众最为熟悉的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他在艺术领域涉猎广泛,其素描、油画、国画、人物、花卉、山水、走兽、家禽等方面的绘画技艺娴熟、出神入化;在诗文、书法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本文主要对其绘画艺术进行研究 一、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众所周知,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以至于提起徐悲鸿时人们不禁要提起他画的骏马。由于他经常画马,因此对马有了一种偏爱。听着马蹄声,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马无不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和马一样在奔驰,所有这些都真实反映了他自己的个性。因为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奋的象征。执著于现实创作的徐悲鸿正是有感而发,尽抒胸臆。他画马不是单纯地画马,而是在马的身上寄托他自己的心情和意 志,表达了他自己对生活、社会、祖国以至整个世界的思想和领悟及观点。 1、徐悲鸿早期的马的创作

徐悲鸿早期的马的创作,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如《奔马》这幅作品中,徐悲鸿先生运用酣畅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自然而然的显现出了干湿浓淡变化,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腹部及臀部还有鬃毛的弧度很有弹性,有很强的动感变化,而从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给人一种骏马要冲出画面的感觉,用笔洗练洒脱,使人震撼。 2、抗战爆发后的马的创作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在 1941 年所绘《前进》图中题“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企予望之”,徐悲鸿此时正在新加坡 举办画展为国募捐, 并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了阵亡战士的遗孤以及流离失所的难民。画家对战争前景焦虑万分,希望中国军队能像上次一样击退敌人。 他在笔下的这匹骏马身上寄托了对胜利的殷切希望,盼望抗日的将士们勇往直前。这匹奔马的角度几乎接近全正面,属于极难把握的大透视。骏马四蹄翻飞,迎面冲来,给人以空前的震荡感。 1942 年徐悲鸿回到重庆,积极筹备中国美术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创作了大量歌颂中华名族伟大精神和智慧的中国画作品,即使是一鸡一狮,都带着强烈的寓意,寄托着对光明和胜利的渴望,而他创作的马更代表了忠实、勇敢,一往无前的品质和时代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可以说这段时期悲鸿与国家共患难。 3、建国后的马的创作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成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他画的马仍然是驰骋奔腾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的是欢快和振奋。一九五0他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又题画马诗云: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他借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印上,




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与西方美学 1、融入西方美学的写实性

徐悲鸿把欧洲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造型方式以中国画的线条和墨块出之,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表现力。传统中国画里线条有所谓“十八描”,尽管变化多端,但都离不开书法的美学范畴,而徐悲鸿笔下的线条已不仅是起轮廓线作用,也不再是单纯的书法范畴的笔墨趣味,而更成为既反映物体结构,物体与背景关系,又具有质感、量感、韵律感、节奏感的造型手段,它随着物象体面转折关系而呈现出轻重、缓疾、浓淡、干湿的变化,通过巧妙的疏密安排,相互间的对比与呼应,赋予物象毫不亚于明暗调子造型方法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同时,它又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无法比拟的高度概括和提练。一句话,传统中国画和欧洲写实绘画中要调动诸多手段才能达到的效果,在徐悲鸿笔下一根线条就可以解决问题,尤其在他的人物画与动物画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 2. 摒弃西方美学的不足

徐悲鸿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中西调合”,而是以写生的方法画水墨。他认为明清绘画因不重写实而衰败,西方现代艺术亦因放弃写实而没落。徐悲鸿反对艺术上门派渊源的承袭,主张直接以自然为师。面对传统,他观点鲜明,反对文学与绘画的过度互补。他尤其痛恨画谱之束缚人的创新能力,在《中国现代美术之回顾》文中写道:“中国艺术三百年来,萎缩卑陋,奄奄一息,已无生气,中虽有寓扬州诸家唱高逸之音,但其风被不远 仅知取芥子园画谱,取道方便法门,然后摹抚 ,便谓能事已毕,天地之大,造化之奇,人民生活,胥无所见,漠不关心! 是八股山水之害,中人深矣!”但徐悲鸿推宋画,尤其是北宋花鸟,认为:绘画亦古人在创制文化上劳动之收获,中国于此,成绩特著;其造诣,确为古今世界上占第一位者,首推花鸟,尤以北宋人,为最高峰。这一点与他老师康有为“全球画宋画第一”的观点一脉相承,但徐悲鸿从宋画中继承的是其自然主义精神而非写实技巧他把西方古典绘画写实技巧引入中国画而摒弃了其对物象的过度忠实,比如景深的营造;他在绘画背景的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中国式的,基本上不利用透视关系来营造深度空间,对具体物象描绘的技法上则是西方式的,他非常注重透视比例以及明暗体积的表现,比如他笔下的墨竹,第一次出现了明暗调子。这种以写生的方式画水墨,不是“调和中西”这四字所能包容,实则是一种独创。

三、徐悲鸿艺术的浪漫主义

1、贯穿于徐悲鸿艺术生涯的始终

徐悲鸿的“浪漫主义”艺术本质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艺术生涯的始终。徐悲鸿虽然很早就表现出致力于学习研究写实主义艺术,比如1918年徐悲鸿给梅兰芳画像《天女散花图》,包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作品中都有大胆的想象的成分,如徐悲鸿早期担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时的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第一页的画作《搏狮图》,画中一裸体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男子的神态坚定自若,虽然作品中用了写实主义的技巧,但是整幅画面的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大胆想象、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都使作品显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说明徐悲鸿自从步入艺术的早期就流露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

从此以后,徐悲鸿艺术的浪漫主义不是减弱了,而是逐步得到了加强,即便他在留学欧洲8年而全心学习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期间的创作也是如此。比如他1924年的油画创作《琴课》《抚猫人像》, 1925年的《蜜月》等,虽然是对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实践占据主导,但是徐悲鸿同时赋予画面另一种婉约、秀丽、温馨,甚至是超然物外以及朦胧梦幻的迷人的浪漫主义气息。

2、徐悲鸿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具有普遍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48049d8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