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人才观

2022-09-29 15:19: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中的人才观》,欢迎阅读!
诗中,人才观
古诗中的人才观



一位文学评论家说,诗词曲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诗中除表达爱国情、忠贞气、山河美外,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悉心研读这些诗句,对于我们正确识人、用人、育人,无不从中受到宝贵的启迪。

《诗经》中有不少阐述、描写人才篇章的,其中《大雅·文王》篇,在歌颂周文王姬昌的政绩中,突出地总结了他重视贤才的成功经验“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大意是说,那世世代代做着诸侯的周朝子孙,虽说不甚尊显,他们却都能辅佐国家政事,谨慎从事。更希望那许多人才,生在这个国度里,成为国家的栋梁。正是这贤才济济的局面,使文王为天子的周王朝得以稳定、安宁。与得贤则兴相对照,如果失去贤才,国家就必然遭到危困,《大雅·瞻印》篇尖锐地指出:“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当良臣贤士都走光的时候,国家的命运就危险了。

古人有云:“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历史上,文王得太公而灭商,齐用管仲而成霸业。孙中山曾感叹,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治国兴邦,人才为急。纵观今日大势,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较之于优先积累物力资本的国家,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国家不仅发展速度更快,而且发展质量更高、后劲更足。于是,人才的重要性就空前紧迫、突出起来。

对于如何识别人才,古之以来多有困惑。白居易的一首《放言》,讲的就是辨识人才真伪的。诗曰:“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吟诵白居易的诗句,不觉想起《论语》中的一件事:孔子劳苦奔波,在陈蔡讲学时断炊,弟子皆面有饥色,


孔子便发动大家找当地百姓赈济,弄来一点米,叫颜回拿去煮粥。煮粥熟后,孔子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粥往口里放,他佯装没看见。吃饭时,便以闲聊的语气对颜回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学生刚才见到有灰烬飞到粥里,连粥一起弄出来扔掉又不吉祥,于是自己就吞到肚子里去了。”孔子听了,十分感动,很不好意思,叹道:“听信者目也,而且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可恃。弟子记之,知人因不易也。”从一小勺粘了灰的粥,孔子悟出知人之难的道理。认识到光凭眼看,凭印象,是靠不住的。

识人难在哪里?从客观来讲,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要看准看真实属不易,况且有些人格低下、庸俗无耻之辈,为达一己私利,常常以假象掩其卑劣,一旦骗取信任被举若用之,其丑陋灵魂才会逐渐暴露。从主观来讲,一些握有选人用人大权的人,或囿于眼力所限,或信奉“一言堂”不屑听取别人的意见,或私欲作祟,被人蒙住了眼睛,自然就会看走眼,用错人了。白居易的诗,对于我们如何识人用人有很好的启示。考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否可靠,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必须多方听取意见,尤其是注意分析那些不同的意见,必须全面反复地比较衡量,不能只看他的长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写得也很有意趣、富有哲理。诗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诗很直白,但阐发的道理却很深刻。客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善用其长事则成,误用其短事则废。人才也是如此,世上全才、通才少有,绝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长处,同时又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就要求用人者必须知人善任,做到随才器使,用当其才。用人所长,能干什么就让他去干什么,是用人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则。

用人的确是一门学问。曹操以威慑用人,刘备以诚感人,孙权以恩施人,真乃各有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478cf2a4b73f242336c5f0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