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欢迎阅读!
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摘要】脑卒中多发病突然,致残率高,不仅危害患者的生理健康,也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在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帮助脑卒中患者疏导情绪,提供情感支持,调整家庭关系,整合社会资源,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脑卒中患者;社会工作介入;生物-心理-社会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83-02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报告,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现,2011-2013年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的人群处于高风险。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均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起病突然,致残率高,患者多不能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和所喜爱的活动,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的照顾,患者易产生伤感、抑郁、烦躁、自卑等异常情绪,还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关系。
1.“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下对脑卒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G.L.Engel 1977年首次在《科学》上提出的,这种模式要求待患者时不仅要求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进行考量,同时也注重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的互动机制。心身医学注重心身互动现象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心身互动关系,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能够帮助防范疾病、促进康复或改善生存质量[1]。中风后患者的生命质量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患者的婚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家庭月均收入呈正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及是否接受过脑卒中健康教育无明显相关性[2]。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状况与中风幸存者的康复,尤其是家庭社会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拒治行为的发生率为1.2%,拒治行为的形式各异、症状多样,主要表现有拒绝检查、拒绝治疗、拒绝进食、和极端的自杀等。虽然不同患者的拒治行为症状有差异,但其发生的机制总的来说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专业治疗的医务人员通常难以兼顾病人的生理治疗和病人的心理、家庭及社会关系的调试,医务社会工作的加入,恰恰可以起到补足的作用。 2.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对脑卒中患者提供传统的医疗药物治疗外,医务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能更好的帮助脑卒中患者了解疾病,接受现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以及后续的康复治疗。
(1)协助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疾病,适应治疗。脑卒中多发病突然,若患者能够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溶栓治疗,康复的可能性比较大,若不能及时送往医院或者溶栓治疗效果不佳,则可能导致残疾。医生在对脑卒中患者在治疗中必然涉及许多的专业名词,作为普通病患及家属未必能了解这些专业用词,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疾病特征,理解基本病情及治疗的详细过程,获得更多疾病相关知识,改善生理或环境的不适感。
(2)在心理上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并尽快接纳疾病、调节身心保持在一个相
对积极的状态、并树立信心,积极应对疾病。有研究发现失语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发病率为62.0%,抑郁发病女性比男性高发,女性患者占65%;高学历较低学历高发,高中以上学历的患者占59%[6]。面对突发的疾病,脑卒中患者及其家人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务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患者时应给予他们真诚积极的回应,让他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撑。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个案辅导的方法,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困扰,积极地给予回应,帮助其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患者及家属讨论关于疾病的认识,利用理性情绪治疗法,修正不合理认知,对疾病进行重新叙事,发现疾病的意义。
(3)整合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患者资源包括外部制度资源和内部自身的资源两个方面。首先要帮助脑卒中患者解决经济问题,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覆盖了各个地区,帮助使其得到基本的医疗救助,安心接受治疗。对于那些依照政策也依然看不起病的患者,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媒体宣传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的救助作用,帮助他们获得医疗救助。对于病情相对稳定,处于康复期的患者,由家属陪同参加的支持性小组活动,能帮助患者重建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脑卒中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除了住院治疗外,脑卒中患者通常都有一个漫长的康复期。长期的康复过程可能会使他们情感脆弱,而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他人的同理心。在小组活动中,患者的家属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疾病知识,掌握照顾技术,并在交流中产生同理的心境,彼此支持。对于患者来说,介绍病友同类疾病病友,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与经验,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支持,增加安全感。另外,通过小组活动可以让患者和家属之间相互理解,认识家庭支持对于患者的意义,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相互支持。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蓬勃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可以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帮助。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做许多医护人员不能或不便做的工作,帮助患者及家人表达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整合资源,改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何裕民.中国心理学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
[2]熊建.社区中风后患者生命质量评估与提高措施研究[D].四川:川北医学院.2013.
[3]张巧俊,袁海峰,万婷玉,等.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
[4]资晓宏,邓云龙,宋治.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34-36.
[5]李月清,卢奕南,梁惠莲,等.脑卒中患者拒治行为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6):11-13.
[6]俞玲娜,周丽华,杨俏兰,等.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相关因素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4):314-3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3fdffc558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