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随笔教学后记

2023-04-29 22:3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教学随笔教学后记》,欢迎阅读!
教学,后记,随笔,教师
教师教学随笔教学后记

教师教学随笔教学后记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审美原理,培养 学生的审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学会欣赏语文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 审美理解力入手。

关键词: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力 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好的。

语文是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 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致力研究 一切美。

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 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 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 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木文拟就如何在语文课中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 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力方而,结合自己的 教学实践谈谈一己之见。

一、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 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 和创作的源泉。而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须 通过对作品的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 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 作者会而。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 和。”①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形象不是具体的感性形 象,而是通过语言虚拟的间接形象。


因而,审美感知与一般的感知 不同,它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和具有整体性 的特点。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在审美中,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 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 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刘勰在《文心雕 龙》里说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课中, 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 一并且活跃起来。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分析林黛玉这 个形象时,学生原有的卬象是她是个心胸狭窄、好耍小姐脾气、凡 事斤斤计较的令人讨厌的人。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比较林黛 玉和薛宝钗两人的.家境和生活状况,再启发学生在记忆的海洋里搜 寻自己与主人公的哪怕一点点的相似之处并将之放大,再配合《红 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菊花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 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而能触动他们心弦的审美情境,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心目中,林黛玉成为“不会用别人的 衣裳温暖自己的人”,是一个充满才情、敏感多愁、自尊自爱自 的可人儿。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总是整体的,主体总是将自己己有的 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等融入对审美客体的感知中,这种 融入越丰富、越迫切,感知力就越强。一只破碗,不过是现代生活 中的垃圾而己,但在鲁迅的《祝福》中,却是麻木愚昧的祥林嫂的 道具,是她悲惨一生的见证。学生读到这里时,我要求学生把祥林 嫂苦难生活的“碎片”与这只破碗连接,再联系文章中作者对祥林 嫂的三次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写,一个经历了再婚、丧夫继而丧 子,无人同情、无人关心、生活无着落、丧失生活勇气的祥林嫂就 完全浮现在学生而前,这时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已经自然而然地参与 了当下的感知,学生的感受内容已经极大地丰富起来。

夏丐尊先生说过:“见了 '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 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 '落叶'二字,就会感 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 此。”②可见,审美感知力的形成不是单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 程,而是从集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38dddd1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c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