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材解析

2024-02-20 12:32:3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材解析》,欢迎阅读!
长征,七律,解析,教材
《七律·长征》教材解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激情挥毫而成的七言律诗,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总领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激昂豪迈的基调。颔联,承接“千山”而歌,想象超群,意境开阔。颈联,呼应“万水”而咏,对仗工整自然,画面磅礴宏大。尾联,收篇于“尽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越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昭示着长征最后的胜利。长征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人类战争史上创造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这样的诗歌是值得我们认真诵读,细细涵咏的。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聚焦在体会诗人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的,而更重要的是从诗歌阅读的角度去学习这首七言律诗。因此,本课的教学点确定为: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磅礴的气势;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长征的;在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时,体会红军的英勇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朗读中感受磅礴的气势。

本课是一首七言律诗,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律诗”这个概念,因此,首先要学生在认真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律诗的特点,体会律诗韵脚分明、对仗工整的特点。同时,借助朗读快速打开学生进入律诗意境的最佳通道,但是只凭对“远征难”“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新鲜词语的内容和修辞的理解是很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的,需要借助本诗的音韵节奏带动学生的生命节律融进磅礴的画面中,才能产生语言和精神的共鸣。因此,本诗的教学在朗读上要注重以下几点:

1)可以让学生在听老师范读中发现诗歌的“韵脚”

2)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朗读中发现每行诗“二、二、三”的节奏,后面三个字的节拍要适当放缓、拉长,能突出诗人的情感;

3)可以着力于颔联和颈联的形式对仗工整与内容对应精巧的玩味上。 2.学习诗歌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

1 / 2




长征的艰难众所周知,但如何将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首诗歌中就是对诗人的极大考验。首联虽以“远征难”概述了长征途中所遇的艰难险阻,但综观全诗,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一一描述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困难,而是以红军所翻越的五岭、乌蒙山和岷山作为“千山”的代表,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作为“万水”的代表形象地表现“远征难”这个大事件、大场面。

作者先用“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来极言山势险峻,以“千里雪”极言岷山环境的恶劣;后用“细浪”和“泥丸”极言其渺小,扬抑之间更加凸显出红军的伟大。同时,“腾”与“走”采用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得山水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有了生命感。一“拍”一“横”,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的对比,既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心。表面上,作者是在极言环境的恶劣,但诗人所选取的这些景物既是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具体历史事件的再现,是为了表达红军的顽强斗志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性表达。这种以地名入诗,以自然环境记事,以点带面式的写法,既凝练又生动地勾勒出了整个长征的缩影。

3.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长征·七律》是一首七言律诗,由于诗歌本身的体裁特点,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凝练的语言。全诗共56个字,却高度浓缩了长征的历程,说尽艰难险阻。首联以“不怕难”“只等闲”起调,颔联中“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中不过是“腾细浪”“走泥丸”以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将这种极大与极小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出工农红军大无畏的气概。“云崖暖”与“铁索寒”通过“暖”与“寒”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真实的心理感受。“更喜岷山千里雪”的“更喜”不仅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露,也是承袭上文,是对全诗情感的收束。全诗对仗工整自然,诗人将宏大的场面、真切的感觉、内心情感的变化巧妙地融合在诗中,这不仅是诗歌本身的魅力,更是诗人自身语言艺术的结晶。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看似写景记事,实则是记事以抒情,诗人正是以此来表现和赞扬红军的英雄气概,教学时是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且细细品读的。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362ca03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