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2-04-25 22:39: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鹬蚌相争,教案,原文,反思,语文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以下是整理的小学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3.小学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3428d9c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3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