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欢迎阅读!
如何有效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过重或不善于转化及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或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十分有害的不良心理,既害人又害己。作为教师有责任科学有效地引导、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有效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呢?
1.帮学生正确看待嫉妒心理
教师应告诉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嫉妒心理,既要正视其积极因素,也要看到它的危害。一般来说,嫉妒之心很多人都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心理学家称它源于人的一种本能,即竞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韩愈说过:“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对贤者能不服气,不认输,并非坏事。不甘拜下风,正是赶超的前提。因此,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理过于严重,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举例说明嫉妒的危害性,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因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要让学生感悟到,嫉妒一个人不如将嫉妒对象的强项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一步步缩小差距。
对于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缺陷(身高、容貌等),则要勇敢地正视它,接受它,不要自寻烦恼,更不要无端地去嫉妒别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进步,把强手视为对手,见贤思齐,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把嫉妒心理变成一种行为的驱动力,来推动自己产生更大的进取心。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以及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教师在教育引导有嫉妒心理学生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冷落了后进生。
教师应该对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嫉妒他人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这些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状态,并尽快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其嫉妒心理。
3.多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赞扬,特别是班里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湮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多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取长补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那么就会越比越灰心。只有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帮助其他同学中发现自我价值,才能消除嫉妒心理,改善人际关系。
4.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5.开展多种活动帮学生找回自信
学校、班级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在活动中拥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使其看到自身的长处。
6.教学生自我调整嫉妒心理
调整学生的嫉妒心理,教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永不言败。伊索寓言有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对自己说,那些葡萄都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呢!说完径直走开了,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忧愁。心理学家借用这则寓言,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心理。青少年要不断加强修养,学会以平静客观的心境审视事态的发展,既不可因有一技之长而狂妄自大,也不可因他人胜过自己而滋生嫉妒心。
我们要教育学生,对于别人的成绩、长处要心存赞许,不要总想着贬低比自己强的人。要想到别人的成功大多是靠努力得来的,自己要取得那样的成功,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蓄意贬损别人,只能败坏自己的心情和声誉,于己于人毫无益处。要让学生明白对手不是仇人,嫉妒不是要强,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的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2f6311e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