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琵琶行》教案

2022-04-03 17:09: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琵琶行》教案》,欢迎阅读!
整版,琵琶,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欣赏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而一千多年后,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朗读:

之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全篇,今天我们来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那样可观可感,那么,诗人白居易是如何用文字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朗读文中描写琵琶音乐文字。朗读的时候请各位自由地朗读,用你认为较为合适的语速和情感。 (学生朗读时教师在容易误读和情感较难把握处示范性地大声跟读) 三、赏析:

1.请学生略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同桌讨论,回答:诗人用了一些什么办法来写,使得无形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

⑴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短促脆亮。

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1


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⑵巧用拟声词和叠词。“嘈嘈”“切切”“间关”等叠词和拟声词,形象生动地摹拟事物声音。

⑶正面描摹加侧面烘托。写听者沉浸在余韵之中,默默无言,像被磁石吸住了般不可动弹,衬托出了音乐强大的感染力。连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江水忘记了流动,秋风忘记了瑟瑟地吹动枫叶秋花,月亮也遗忘了升落,它们都像中了定身魔法一样,这一曲琵琶,与大自然浑然融合,回响在茫茫水天之间。 ⑷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感染力。“于无声处听惊雷”相当于国画的留白技巧满满当当的反而会失去反思回味的韵致。此处学生如未能提到,后移)

2.对比欣赏:朗读同样是描写音乐的名篇,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学生边读,教师边用相应的姿势来模拟歌声的高低曲折)

讨论:这段文字将声音的高亢、韧性和曲折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来眼花缭乱。但是结尾处却略有不同: “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而我们《琵琶行》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是听众的反应却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个热闹,一个沉默,为何听众的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学生讨论回答) 听书的是闲人、贵人,早为王小玉那穿云裂石的嗓音准备好了一声喝彩,这是纯艺术的欣赏,是为写音乐而写音乐。而《琵琶行》中,听众是迁客骚人,他并不是主动地去迎合表演的快乐,而是被音乐叩开了并不轻易敞开的心扉,引发了无限的情感共鸣,音乐停止之时,正是心潮汹涌之际,于是默对秋江,悄然无声。

3.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若弹奏的对象是一头牛,这头牛也不能体会你琵琶声中所寄寓的情感,更别提使得听曲之人“江州司马青衫湿”了。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投影:白居易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32岁拔萃登科。35岁授翰林学士。36岁授左拾遗。44岁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 明确:1)都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2)都曾才华横溢(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才华横溢) 3如今都落魄失意(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直言进谏“谪居卧病浔阳城”

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四、小结: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从今天我们就可以发现,文字音乐一样,都可以成为心灵的呼喊,希望大家能够用文字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最后让我们在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乐曲中再次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一段音乐描写,出琵琶女弦上的真情,读出白居易笔下的幽情,读出诗句中“天涯沦落人”一生的起起落落和情感的动荡起伏!

2


五、作业:

大家自己选择一段乐曲,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用心欣赏,用文字以描述。

写作要求: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对乐曲进行解说,揭示它的意蕴; 3、不少于500字。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2d704a8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