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督脉治疗血管性痴呆

2022-12-19 12:0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督脉治疗血管性痴呆》,欢迎阅读!
督脉,血管性,针刺,痴呆,临床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督脉治疗血管性痴呆

自《黄帝内经》以来,人们对痴呆就有了深刻的认识。《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是对常人的记忆、认知作了描述。而当气血逆乱之时,在《素问调经论》:“并于下,气并与上,乱而善忘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而痴呆另一重要原因为上气不足,《灵枢大惑论》说:“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日:上气不足,下气有,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血管性痴呆[1]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包括认知能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血管性痴呆属中医中风痴呆病范畴,是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已形成共识,即以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浊毒互结为实的本虚标实性疾病。归根其源为气血逆乱,上气不足所致。笔者运用针刺督脉治疗多例血管性痴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以针刺督脉疏通经络,调其逆乱之气血,而有滋肾阴、补肾阳、豁痰开窍,则脑海充而痴呆得愈。

验案举例:蔡某,男,55岁,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月前突发脑出血致半身不遂,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病情好转后转求中医诊治。201010月初诊,面色晦暗,左侧半身不遂,反应迟钝,言语笨拙,健忘,神困肢乏,动则汗出,纳呆,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脉细涩。该患中风后气血亏虚,聚湿生痰,阻于经络,故有上述诸证。治当疏经通络,益气化浊。针刺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肩髃、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另取风府、神道、灵台、命门,毫针刺法,捻转得气,留针4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MMSE)评分来判断患者智力状况,疗程结束后,该患MMSE评分得到了明显改善。

附注:此例中针刺督脉诸穴百会、风府、神道、灵台、命门,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及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头为精明之府,为精神所居之处,中藏脑髓,而脑为元神之府。头部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相联系,可以通调全身气机。《难经七十四难》曰:头者,诸阳之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

窍。而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在某些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很大的功效。《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李时珍在其著作《奇经八脉考》里详诉了督脉的起源走行及与相关经脉的联系,他言道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於肾下胞中,至於少腹,乃行於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後屏翳穴,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贯脊,会於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至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上巅,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水沟会手足阳明,至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其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於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与足厥阴同会於巅,入络於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於大杼。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可以看出,督脉的走行及它与各经脉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具有调整各脏腑气机的重要功能。通过刺督脉通调周身之阳气上入于脑海,而使髓海充而痴呆得愈。

[1]贾建平,王树英.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2010,11,17(6):387.

[2]陈弘道.老年精神病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9-3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2b2ff66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