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2023-01-20 04:21: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孟子的性善论》,欢迎阅读!
孟子,性善论,浅析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20130429108 李娟 汉语国际教育

内容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亚圣,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即“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孔子也承认有人性,只是未阐明人性究竟为何物。而孟子,作为孔子的思想的继承者,第一个系统的阐述了人性的问题,构建了自己的“性善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影响 一、先秦时代人性论诸说

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到了西汉末年,周王朝统治日益衰微,象征天神主宰人世的周天子地位不断下降,人们渐渐失去了往日对天神的虔诚,开始把关注的重点准到人的本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性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最先用较为抽象和概括语言解释人性的是孔子。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货》)这八个字,既肯定了人是一个类的社会存在,有着相近的本性,又指出了人性的差异是由后天的习染、习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孔子之后,人性问题的讨论大大的深化了。

1、性有善恶论。这是周人世硕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中人性中有善恶两种因素,善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表现就为善;恶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恶。

2、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与孟子是同时的思想家,曾就人性问题与孟子展开激 烈辩论。他提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与东西。

3、道家的人性素朴论。老庄主张清静无为,反应在人性问题上,认为无知、无欲、无为的原始素朴状态才是人类的善良本性。

4、荀子的善恶论。荀子是稍后于孟子的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在人性的问题上,与孟子性善论相对,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恶性,因此强调人性的改造。

5、法家的人性逐利说。法家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这是对荀子性恶论的发展引申。

二、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孔子对于人性和天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笼统地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最一般的概括。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似的。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但是在人性问题上改变了孔子谨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

1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即“四端”“四端”是性善论的前提,是人类的特性。所谓“四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是区别于禽兽的自然意识。“四端”来源于“四心”即恻隐、善恶、恭敬、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是这被人们所忽视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才是人的本质特征所在。蔡陈聪说过,“孟子中的性概念,具有两重

含义:一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能力;二是心在待人接物时,心灵趋向于善。人的本性使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油然而生。

2 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杨泽波:《孟子》之“性”字主要之源本即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成为“性向”。看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


以践行。”性字由生字而来,所以,此“性”是指形色,是天生的。孟子并且认为人具有四心,“君子之性,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四心”是一种固有的先天的“善”的萌芽,所以人性自然是善的。孟子曾举了一个抢救落水儿童时心理表现的例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是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他以此来证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人们常常引用孟子关于良心的论述: 山之本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尝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并犹斧斤之于木也,且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亡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而以为未有才焉者,



是岂人之情也哉?

这里是以牛山之木比喻人之良心。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但后来稀疏了,这并不是因为没有“萌蘖”生长,而是受到了破坏。人也是一样,曾经有过良心,但是不断的放失和破坏,良心就没有了。其实,人开始时只是一种善端,只需要扩充滋养。由以上引证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性善论并不是“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而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

三、性善论的评价

孟子的性善论是基于唯心主义的道德先念和抽象的人性论而言的。这其中自然有一些在现在看来不是非常科学的内容。性善论主张的是人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共同属性,不承认人性历史发展的变化当中会产生演变和分化,是一种属于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其次,人的本性,在其社会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善”只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孟子将它看做是人的本性,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再者,由于孟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系,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不自觉的站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对于他的四端说,他又解释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所以,他的性善论只是一种有鲜明阶级立场的性善论。从某个方面来说,它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民来说是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

但是,孟子的性善思想还是有其巨大的进步意义的。首先他给人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美好愿望,使人们更加容易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那种睦邻友好的关系。也符合了儒家爱人爱己的思想。同时,他提出的性善论的观点也是人类对自己本性的一次飞跃性发展,从心理和情感的角度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而他善的四端观点也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讨人的本性提供了一条道路。此外,由性善论发展成熟的仁政思想,除了具有美化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等消极方面外,还有关心人民疾苦,爱惜社会生产力,劝诫地主阶级加强道德修养等积极一面,对中国几千年的统治者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客观上也促使形成了一种所谓“和谐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也应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0月第一版 2、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2a3e69589eb172ded63b7d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