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十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欢迎阅读!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同伴关系概述
同伴关系的定义、类型及成因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具有其他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同伴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友谊的八种功能为:友爱、亲密、可以信赖的同盟、友谊的帮助、安抚、陪伴、肯定价值和归属感。同伴群体不像友谊那样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儿童之间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兴趣,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的群体关系。同伴群体通常存在一定等级性质的关系和结构,各成员在群体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同伴关系的性质和功能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哈吐普把这两种人际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前者的性质具有互补性,是权威—服从型的,后者的性质是自由、平等、互惠的。他认为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首先,同伴关系为儿童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第二,同伴关系是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第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的、零散的相互接触逐渐发展到复杂的、互惠的相互交往。
婴儿期,婴儿与其他婴幼儿的接触是短暂的,从第二年起,同伴间的互动编的更频繁、更为复杂,社会性游戏变得更加突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⑴客体中心阶段,儿童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玩具或其他物体上,而不是儿童本身。⑵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作出反应,并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⑶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社会交往更复杂,模仿行为出现,同伴之间进行互补和互惠的角色游戏。
学前期,儿童的同伴关系变得更密切、频繁和持久。儿童的社交技能有所发展,由于语言水平的发展互相间的交往也更加有效。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儿童从3岁起就更偏爱同性同伴,群体游戏增加。
儿童进入小学后,同伴间交流思想、合作以及分享的能力逐渐提高。儿童自己形成的非正式同伴群体在儿童社交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由于对自身的管理没有正式的规则,成员流动迅速。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对同伴更有选择性,友谊更持久个呢过有意义。 青少年期,儿童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青少年期是儿童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同伴群体对儿童的行为又参照系的作用。,此外,异性交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从游戏和小团体来看同伴关系发展
根据游戏的社会程度将游戏分成六类: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个人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总的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喜欢一个人独自
游戏逐步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
广田君美提出小学生团体形成的五个时期:孤立期(一年级前半期)、水平分化期(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座位靠近、上学同路等建立的伙伴关系)、垂直分化期(二、三年级的儿童)、小团体形成期(三到五年级)、团体合并期(五六年级)。 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
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直接方面和间接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涉及父母通过温暖的反应或理性地讨论问题的方式有意促进他们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间接影响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儿童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将为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其次,父母的抚养风格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抚慰和惩戒风格也与儿童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大联系。最后,家庭关系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更为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从而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教养方式一般影响社会行为,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和反社会行为负性社会行为正相关,反社会行为的儿童同伴关系不良。
第二节 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形成
同伴群体的形成受性别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早早期一般只愿意和同性伙伴一起,知道青少年期才慢慢接受异性伙伴。儿童也多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以及地理位置较近的同伴。
儿童同伴群体的活动方式和成人同伙群体有相似性。首先儿童群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第二,儿童形成了对所属群体的高度忠诚。最后,群体形成了指导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促进形成群体独特的同一性,适应更大的社会结构。
青少年一般从属于两种基本的群体:松散的群体和小集团。青少年群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群体阶段,即儿童期同伴群体的情况。第二阶段是小集团阶段,是指由同样年龄和成熟程度的低龄青少年组成的。在第三阶段,男女混合的小集团开始出现。同性小集团内较高地位的成员开始了异性个体之间的交往。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同伴群体发生转变,并出现了异性小团体。第五阶段标志着从群体形成之前开始的循环完成了,从儿童期晚期,青少年期早期的同性小团体到几个异性伙伴的团体组成,是典型的成人式的小集团。
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同伴群体的结构:首先是群体内有支配者和追随者,学前阶段一般是能发动攻击的儿童处于支配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可以在指导游戏和组织活动中表现出较强能力的儿童开始处于支配地位。青少年期那些有创造力的聪明热情的儿童处于支配地位。此外同伴群体结构还具有性别差异,女孩的群体的支配等级不如男孩那么明显。
同伴群体的功能:1、小集团的功能:小集团的主要功能是交谈和筹划群体的活动。传播群体活动的信息和评论过去的活动也是小集团的主要功能。2、群体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的中心,它给青少年提供与异性交往场合的作用。社会阶层是加入某个团体的影响因素。 根据儿童是否被同伴接纳可分为五类: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有争议儿童、被忽视儿童、一般儿童(被拒绝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都较高,受欢迎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情况与此相反;虽然被忽视儿童的问题行为较少,但是他们有较高的孤独感;有争议儿童有一定问题行为但却不孤独)。
影响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个性特征、身体吸引力、自我评价、教师的态度以及儿童自身认知能力等。(1、儿童的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不是所有被拒绝的儿童都报告了强烈的孤独感,有些受欢迎儿童也报告了孤独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2750ce2a2161479161128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