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让习作绽放生命活力

2023-10-06 03:28: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向生活:让习作绽放生命活力》,欢迎阅读!
习作,绽放,活力,走向,生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走向生活:让习作绽放生命活力

作者:傅贵成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12

一、 观察要,素材积累提倡原生态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观察还有假?事实上,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学生常常会发生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现象。不妨让我们看个例子:某天听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内容是研究大树。教师先提出了观察的具体要求,随后分小组到校园内实地观察梧桐树,并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记录。15分钟以后,同学们回到教室进行汇报。有同学这样描述观察所得:我看到了梧桐树上挂满了果实,树枝上还有一个鸟窝,几只小鸟飞来飞去。树根上部有个洞,一些蚂蚁不停地进进出出,原来它们正在往家里搬运粮食呢!……乍一听,这位同学的叙述不仅有条理,还挺生动的,教师随后提问:听了这位同学的观察汇报,你们有疑问吗?结果竟没有一个同学提出疑问。

作为听课者,我清楚地知道上述这位同学的观察有观察之嫌,因为我也跟随着他们一同参加了观察活动。执教者自然也听出了这位学生言过其实,因为大家当时所看到的梧桐树上根本就没有果实、鸟窝和飞鸟。那么,为什么同学们偏偏要这样说呢?原来,我们有不少同学生活在阅读世界中,当外部需要他们描述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他们不自觉地调动了知识储备,选择了文学之美,从而使得本该灵动多样的大自然,成了想象中的理想王国,脱离现实的表达,使得文学语言代替了学生们活泼可爱童言稚语,也许这是出现习作千人一面,索然无味的缘由之一。对于观察写实之类的习作练习,这是要不得的。

当下的人们喜欢原生态,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因此,真观察就是记录事物的本真,就是把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双手摸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真实地写下来,然后基于这样真实而朴素文字素材加以精准的表达,才是真正的文学之美。比如,学生到公园观察五针松后作了这样的记录:……碧绿的叶子如同绣花针,叶子上没有一丝经脉,你如果用手从侧面摸上去,非常柔顺;如果从正面摸上去就会被尖头刺痛,你可千万要小心。……针松的树皮像鱼鳞似的,但要比鱼鳞厚,更像老人的皮肤,一层一层的,非常坚硬。……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不觉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令人亲手触摸到了五针松。 二、 体验要,抒怀贵在有感而发

实践出真知,这是古训,也是真理。正如一位网友所写: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你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你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这是对生活体验的真实还原,只有这样的体验才会刻骨铭心、历久弥新。尽管学生的生活经历因人而异,但只要亲历过,就会有感受,也只有这样的感受才是情真意切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人物互换节》中这样写道:……今天,就由我来当爸爸妈妈。这不,我成了家里的主人,扫地、买菜,洗碗……这些家务事自然归我所有。……我去问卖黄瓜的小朋友:黄瓜多少钱一根?”“两块五一根。小朋友答道。太贵了,能便宜点儿吗,一块五一根,行不?”“不行!小孩拉长了声音,态度很坚决。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我做出假装要走的样子说:那我只能到别处去买了。嗨,这招果真奏效!只见小孩一皱眉,一撇嘴赶紧说:再看一看嘛,再看一看!我故意头也没回地说:一块五一根,否则我就走人了。小孩叫住了我,说:这次就卖给你了,平时爸爸妈妈赚钱可真不容易,以后,人物互换节,可要经常来照顾我的生意啊!我连忙点头致谢:谢谢你!那是一定,那是一定!我马不停蹄地拎着菜往回赶。这篇课堂习作,写得很出色。这段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凸显了人物的身份特点。事后我询问小作者,你和爸妈真的体验过角色互换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当时的卖主不是小孩而是成人而已。正因为小作者有了实实在在的买菜体验,才有了笔下的现场感染力,读来才会如此情趣盎然。

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这样的日常生活体验。这记录,不是写整篇的文章,而是八句十句,不想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事件和真实想法的记录。有了这样的记录,我们的习作何愁做不到真情实感呢? 三、 表达要,言语重在有个性有创意

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位同学对松果的描写:(生1我又捡了一个没有成熟的松果,它像一个小菠萝,我用手挤了一下,竟流出了液体,用手一摸,粘粘的。(生2如果你再凑近看,会发现可爱的小松果:一种是已经炸开来的,它不就像一朵雕工精细的木菊花吗?难怪那些男孩见了都说:这些松果可以当陀螺了,我们多采些带回家,开展比赛吧!另一种是没有成熟的,它多像一个青菠萝啊,我用手一压,里面流出了汁,粘粘的,还有一股香味,我想那是松汁吧!两位同学对松果的描述尽管详略有别,但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第一位学生的它像一个小菠萝”“”“等词句充满了生活气息,在精准的词句背后洋溢着欣喜之情。第二位学生的描写更细腻,思路更开阔,联想更巧妙。

(傅贵成,语文特级教师,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210c98d5022aaea998f0ff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