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

2023-03-13 07:24: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教育学
1.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1.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教育: 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教育所作要造就社会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5.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具体化。

3.教育原则 :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 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5.德育: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提升教育活动。

4.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万法。

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 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所有学字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2.课程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3.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言与历史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既保持原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4.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2.人际环境: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 3.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科学组合成的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科学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即具有理智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

2.物质环境:就是对人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 3.广域的课程:是为了避免科目本位课程的偏狭,而采取合并有关学科的办法而编订的课程,使每 一个学科科学领域比融合课程更加宽广。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5.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苦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

1.隐形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3.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个教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精密结合。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

5.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八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 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 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 样的,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常常作为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左右 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 1.课堂气氛: 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教学效果。

2.花盆效应:花盆是个半人工般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花盆效益会造成学校脱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3.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教学计划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4.现代教学技术:是指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教学的技术手段。它的作用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 的行 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 某种价值观念。 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教育和人的发展 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 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听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3.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秩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学习方法知道的目标: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1437868ee06eff9aef807e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