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开发】儿童科普:端午节的来历

2022-06-02 22:38: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智力开发】儿童科普:端午节的来历》,欢迎阅读!
智力开发,端午节,来历,科普,儿童
【智力开发】儿童科普:端午节的来历

儿童科普: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很多起源和传说。这里只有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根据《史记》中《屈原家声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提拔人才,富国强兵,并大力倡导与秦朝结盟。他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贪欲离任,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江流域。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关注国家和人民。他们有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突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到侵略,心碎了,但他不忍放弃自己的祖国。55日,在写完最后一部作品《淮沙》后,他将一块石头扔进汨罗江,然后死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场壮丽的爱国运动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后来,每年55日,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第二个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在江苏和浙江广泛流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吴子胥。吴子胥是楚国著名的一员。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放弃秘密,转向光明,奔赴吴国,帮助吴国打败楚国,并在五次战争中进入楚国首都。当时,楚国的平王死了。子胥挖出坟墓,用鞭子抽打了300具尸体,为父亲和兄弟的死报仇。吴和鲁王死后,其子符斋继位。吴军士气高昂,战败越国。越王勾践和傅柴胥要求和平。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傅猜没有听。吴国的伟大统治者受到越国的贿赂,被诽谤陷害子胥。傅斋相信了,给了子胥一把剑。子虚死了。忠心耿耿的子胥把死亡看作是一种回报。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等我死后,我会挖出我的眼睛,把它们挂在吴都东门上,看越军进城消灭吴国。”。然后他自杀身亡。丈夫非常生气,他命令在55日将紫旭的皮衣尸体扔进河里。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吴子胥的日子。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曹娥救了她的父亲,并投河自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淹死在河里,好几天没看到尸体。当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14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于55日跳入河里,5


天后取出了父亲的尸体。它作为一个神话流传下来,然后传给了县政府的省长,县长命令杜尚为它立一座纪念碑,并请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它歌颂。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代越族的图腾节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1400f4e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