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绝对真理

2023-03-13 12:3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庄子的绝对真理》,欢迎阅读!
绝对真理,庄子
论“庄子眼中的绝对真理”

——读知论有感

2220111253 2011哲学一班 刘洋

摘要:庄子认为,人们往往执定、拘守于“一偏之见”,彼此纷争,妨碍了关于完整的“道”与天地之理的领悟。所以关于绝对真理,庄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绝对真理” “大道” “真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关于“绝对真理”,他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一”“以物观之”换成“以道观之”

庄子认为,世界上有些所谓大小、久暂的差别相,其实是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观念而产生的。细小的草茎和粗大的屋柱,不知晦朔的朝菌、春生夏死和夏生秋死蝉虫与以数百、千年为春,数百、千年为秋的神鬼、大椿却有差别,但是这些差别是在“物观”的视域中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以物观之”换成“以道观之”,参考系一变,有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差别也许也会突然变得微不足道起来。以无限的整全的“道”去省视,很多区别都不存在了。

庄子之妻过世的时候,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不但不哭,还鼓盆而歌,十分不解。庄子却认为,人的死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她已经安寝于天地间,我何必要哭呢?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每个个体的存在或许对于他自己本身或者某些人、某些事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可是相比于天地万物、宇宙循环,每一个生命其实又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斥着很多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时我们愤怒,有时我们悲痛欲绝,其实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来看,便会觉得释然,任何人的生命都与旁人无异。都是渺小而脆弱的。

庄子认为,若能打破这种执着,认识到事物的迁流变化,很多差别便可以忽略不计。

二、是非之争执 《齐物论》中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若不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过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庄子认为,两人争辩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因为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事物,那么永远没有是非可言。即使请第三方来判断,第三者或者与此相同,或与彼相同,或者另立标准,所以答案仍然莫衷一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执着于偏见、仅凭一得之见去分剖“大道”,那么“大道”将因此而被隐没。

人们只有跳出各自的藩篱,洞察彼此,理解对方,消除己见,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能够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破除对那些想异观念的执着,则更能够达到真正


的绝对真理。

三、把握“道枢”和“天钧”的方法

庄子认为,是非与彼此一样,是同时相村、相待而生的,即“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然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彼与此、是与非、可与不可,只是各人因自己所看到的事理的一面所做的推测,或依照自己的立场、经验知识结构、信息甚至兴趣爱好,在当下做出的判断。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而圣人则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首先以一个中立者的姿态,超越是非与可与不可等,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体悟天地自然的“大道”正是统合是非彼此的枢纽。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根据自己的一些个人偏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因为这样,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全面的理解一个问题,看待世界的角度有时也会有失偏颇。庄子的观点,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圣人,一个绝对的真理,他一定不是怀有一个孤立片面的观点,一定能全面辩证的容纳两个即使是相异的观点。这才是绝对真理。 四、“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关于这个观点,庄子认为,只有先达到真人,才能获得真知。我不知道这里真人对真知是否是一个充要条件。何谓真人?庄子看来,是天生自然、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功夫,以达到天人合一。

我认为,或许真人更加具有能获得真知的一些特质,但是我却并不认为只有真人方能获得真知。因为或许真人在现世生活少之又少,而难道没有了真正的“真人”,人类社会就不存在真知了么?难道芸芸众生一生都生活在愚昧之中么?真知我认为人人都有资格去追寻、去思索、去获得。

而关于所谓的真知,其实也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何为真知?庄子既然认为圣人应该站在中立者的位置,既然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又怎么能说“非真人则无真知呢?”

所以,对于庄子的这个观点我认为有一定的片面性。他认为对真知的把握仅仅集中在一部分“真人”手中,我承认“真人”能获得真知,却不认为真知必由“真人”获得。

以“道”契合为一,方能获得绝对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11df40a6c85ec3a87c2c53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