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2022-08-07 15:0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欢迎阅读!
春生,冬藏,秋收,中国,夏长


中国: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普遍存在一种按时活动的现象。“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也就是说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气象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根据 “天人相应” 理论总结出五运六气学说,把个人身体健康和环境、气候、季节等诸多外在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注意到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把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三个月,提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使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变化保持一致。

古代养生学根据四时,对养生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这是养生的最基本条件。现代养生学也认为,只有根据四时的寒暑变化而变换衣着,安排作息时间,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生命力才能长久不衰。那么具体来说,不同的季节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春天

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养生以养肝。因为春天万物复苏,人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也日益加快,这时需要更多的营养供应,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这些功能都与肝脏有很大关系。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必须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如果肝脏运作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困倦,腰脚无力,白天犯困,晚上容易失眠。

春天在饮食上要多吃些养肝的食品:如菠菜;荠菜;山药;银耳;燕麦等。还可喝一些菊花茶,因为菊花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的作用。这里特别要提到山药,从古至今,无论治病或是强身,山药都是首选之一,更是春季养生的佳品。山药块茎肥厚多汁,又甜又绵,且带黏性,可以生吃,烹制起来也很方便。此外,春季也是荸荠丰收的季节,荸荠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能用来益气安中,开胃消食,除热生津。特别推荐清水马蹄汤,其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荸荠削去外皮洗净,入锅加适量水和冰糖,煮至熟透就可以食用。

此外,注意不要酗酒,因为酒精主要依赖肝脏进行氧化分解,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长期酗酒可能引起脂肪肝,甚至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现在,肝硬化已成为中年男子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而大量饮入酒精是造成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黄帝内经》讲道: “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是指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春天天亮变早了,人脑中的松果体会根据光亮分泌激素,从而使人醒得早,如果夜间不早睡,那么睡眠时间会因此而减少,这样对自身健康不利,有人甚至会出现紧张性头疼。此外,春和景明,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踏青,放放风筝,感受一下大自然那种春意盎然的感觉,会使自己心情舒畅。

此外,春天气候变化较大,时冷时热,因此“春要捂”。衣服不要突然减去太多,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服,积极锻炼身体,使身体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这也是预防外感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春天气温回升而且潮湿,各种病毒、细菌容易滋生和传播,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其中要特别注意感冒、流感、肺炎、流脑、麻疹、 腺炎、 猩红热等疾病,“春天的天气,孩子的脑。”小孩一定要注意预防流脑。



夏天

中医认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季宜养心气。因为夏天气温高,人容易出汗,人体新陈代谢极其旺盛,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而且因天气炎热,不容易安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比其他季节少一些,体内消耗的能量更多。这些因素明显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如果此时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则很容易伤心脏受到损伤,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特别是心脏病患者本来就心气虚,出汗多则心气更虚。

饮食上最好吃些养心的食物。如紫菜汤,能消暑,尤其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莲子银耳粥,有养神、清热解暑的功效,对于肠胃虚弱的人,多吃些由茯苓、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很好的补品。还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和甜食,最好少吃动物的内脏。此外因为夏天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所以多喝水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盐分。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这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当吃点大蒜, 多喝点柠檬汁、橘子汁, 对肠道感染有一定预防作用。这里特别要注意不要过多的吃冷饮,尽管冷饮类能帮助我们散发体内大量热量,如果过多食用冷饮,会对身体有害,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过热过冷刺激反应较大,更要注意不要贪吃冷饮。

《黄帝内经》讲道:“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从夏应养心的角度说,最好运用气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而且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好。现在,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都生怕自己出汗,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不过也不要让你的汗出得太多,那样容易虚脱。尤其是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好。

夏日酷热多雨。气温、气压和湿度均有所改变, 容易造成中暑。预防中暑的方法十分简单,要应该尽量使室内温度降低,并且保持空气的流通。在室外工作或者活动,尽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最好选择早晨或傍晚。如果发生中暑,要注意给中暑者喝淡盐茶,以补充出汗所失去的盐分,还可以给其喝点凉饮料,西瓜汁、鲜藕汁、金银花露、树叶露、果子水、绿豆汤等。“冬病夏治”,冬季好发的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等,在夏季积极治疗,可使其到冬天不再发病。每年伏天,我国很多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都会开展一些“冬病夏治”的活动,大量实践证明有较好疗效。



秋天

中医认为肺气与秋气相通,秋季雨水渐少,天气干燥,就容易发生“秋燥”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因此秋天要注意保护肺。

秋季饮食要以“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秋季的饮食应该减辛辣的食品如葱、姜、蒜、辣椒等;多吃一点酸味的食品,如山楂、柑橘、柿子、百合和新






鲜蔬菜等,这些不仅具有润燥生津、滋阴养肺的功效,而且还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

《黄帝内经》讲道:“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是说秋天要早卧早起。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花木凋零,万物肃杀,一些人的精神也容易萎靡,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这时,人们更要注意保持心情平和舒畅。

古来就有“多事之秋” 的说法。现代医学认为,气候寒热多变,人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容易在秋天复发。此外,秋季还是肠炎、痢疾、疟疾和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所以要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可服用一些清热解毒中草药,如金银花、 板兰根、马齿苋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冬天

冬天与肾气相通。冬天要注意保护肾。寒冬来临之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来抵御寒冷。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就来源于肾脏,如果肾功能虚弱.会阳气不足,甚至出现头晕、心慌、气短、乏力、腰膝疲软、小便失禁等症状。

冬天饮食以滋养肾脏为基本原则。可以吃一些鳖、龟、藕、木耳、胡麻等食品。此外,冬季天气寒冷,饮食中可增加一定量的脂肪摄入,以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有利于抵御寒冷;在调味上可以多用些辛辣品,如辣椒、胡椒、葱、蒜等。而含盐量高的饮食会影响体液代谢,加重肾的负担,也不宜多吃。

《黄帝内经》讲道:“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过早起来锻炼,身体毛孔就要开放,不利于能量的储藏,所以最好在太阳出来时锻炼身体。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天手脚长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如果在这个时候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局部性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甚至会造成组织坏死。所以,冰冻的手脚最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

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冬令,有许多人习惯服用滋补药,增强体质。比如男性肾功能不好,可适当吃一些桂附八味丸或六味地黄丸。女性则可以将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膏药来补血补肾。现代医学也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等现象得到一定的改善。

其实药补不如食补,比如核桃就是良好的冬令滋补食品核桃仁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较多脂肪油、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1 、B2 、C、E及多种矿物质,有通润血脉,补气养血,润躁化痰,温肺润肠的功效。同时它对因肺虚引起的咳喘,体虚引起的便秘、腰腿酸痛,以及产后便秘、健忘、失眠都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119361eccbff121dd3683f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