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读经典》,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读经典
作者:王晨晨 佟思琪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9期
摘要:兴于九一八后的抗战文学,是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和爱国主义本应是经久不衰的,但由于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导致东北文学在当代大学生中接受情况不容乐观。本文旨在整体介绍东北文学的经典之作,引导广大青年人了解东北地域文学,通过挖掘东北地域文学现代意义,让东北文学重新进入读者的视野中来,从而丰富东北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经典;东北文学;现代意义 一、东北文学概论及研究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日军罪恶侵华的第一步,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首当其冲。因国土沦陷,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爱国青年首先觉醒,用他们的文学才情和热血为我们描绘了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的悲苦境遇。因此,这样一群无家可归、辗转流浪的文学青年以群体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东北作家群;这些反映处于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惨痛遭遇、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及对故土怀念的文学也渐渐被人知晓——东北文学。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流亡之地,那里的人民遭受灾难性地毁灭。此后两三年间,舒群、罗烽、萧军、萧红等人以作为东北人的身份,以笔为枪、以笔为旗,让读者了解并感受被日寇侵略并统治了十几年的东北的较为真实的样貌。“东北作家群独特的‘审美力学’,带血的旷野、剽悍的民风和铁的人物,交融成一种和这块土地的历史相默契的阳刚之美”兴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学,其抗战主题可以说是许多作家的使命,因此国难文学、抗战文学是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直至新时期也有很多东北籍作家不辍笔耕,将自己的创作热情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相结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争已经远去,东北抗战文学的救亡图存的主题也似乎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加之东北文学的研究素材和角度还不能满足文学爱好者的阅读期待,虽然有一些东北籍的学者们依然坚持不懈研究,但东北文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很难稳住一席之地,不得不承认东北文学在研究界和广大读者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對很多读者来说,总有“东北无文学”之感觉,面对此现状,作为一名东北人,确实深感内心的无力。因此,笔者认为重读东北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对挖掘东北文学的现实意义及激发民族情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读东北文学的经典之作
东北抗战文学兴起之初,其力量和影响并不算强大,二萧来到上海后,与鲁迅先生结下友谊,并受到先生的提携和关照,在其资助下《丰收》《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作品得以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版,鲁迅先生还为《生死场》作序,指出“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这些文学发声终于得到大众的关注,是以扩大了东北文学的影响力。由此,《牛车上》《归来》《没有祖国的孩子》《黑水白山之间》等大量满腔怒火的表达被发表,东北文学一时蔚为大观。
“在东北,生存的压力是巨大的,生存的意志是人的基本价值尺度,感情的东西、温暖的东西,被生存意志压下去了……”在萧红构建的生死场里,除了自然环境的荒寒,还有人的受难和人心的荒凉。作者更是用一些屠场、乱坟岗等冰冷的场景为我们展现着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忙着生忙着死的农民的人生苦难。在偏远闭塞的村庄,小金枝刚生下一个月就被爸爸摔死、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后还不如一只鸡重要、还有可怜的莺哥、王阿嫂、喝药自杀的王婆等等,大量的死亡描写更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性。九一八事变后,本就被地主压榨的农民们又惨遭日寇铁蹄的侵略,面对悲剧有人选择残喘生存,有人选择抗战到底。
而萧军的作品则大多体现侠义情节及对家国的思考,这与他从小耳濡目染听到的英雄故事有很大关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浓烈地域色彩的《八月的乡村》,一经发表便给当时文坛带来了东北的消息,被蹂躏的东北农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萧军将内心对故土和底层人民的爱融入作品,将自身经历写入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东北儿女不甘当亡国奴且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长篇《第三代》中,萧军集中表现了一些胡匪形象,可以看出作者对其中具有自由不羁、冒险反叛的东北自由抗争精神的肯定,还有表现反面人物形象的如杨三,以他们微小的喜怒哀乐表现生活的真实与无奈。
李辉英在《丰年》从彷徨恐惧到愤怒再到抗争的思想变化,仿佛也是这片黑土地上所有人的真切体会;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表现了对于东北故土及生命力的诗性的崇拜,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带有黑土地特色的激情,直面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抨击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关切。
在当代文坛中,迟子建以其温柔清丽的笔调和独特的“黑土地叙事”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东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迟子建没有一刻忘却自己的根,《伪满洲国》就是作者试图还原伪满时期底层社会生活图景而作。以历史大事记为经,百姓生活为纬,重现了长达十四年的中华民族耻辱沉浮的“满洲历史”。小说不单单是写给中国百姓的,更包含日本人民,那段岁月中人类的处境,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小说不惟是饱含民族情结的爱国主义讨伐和申诉,而是超越了侵略一反侵略的对立立场,面对战争,审视人性。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大多都是以东北为背景,其中体现黑龙江地方风情的小说独具特色,比如展现当代哈尔滨城市生活的《晚安玫瑰》,聚焦于拉林小县城生活的《鬼魅丹青》,展现北陲农村生活风貌的《北极村童话》等。迟子建以她对东北边地人民生活的熟悉,为作者再现了比较真实的边地生活细节,使这样一块冻土有了勃勃生机。她肆意挥洒着浓郁的关东风情,为当代读者呈现出一场场东北文化的盛宴。
三、东北文学的现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步伐大步前进,随着战事远去,悲愤的情绪、流亡的情节都已淡化,东北文学尤其是抗战文学似乎也远离了读者的视野,东北作家群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受欺辱的历史,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先辈在战争时代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产。东北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时隔半个多世纪后重读东北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我们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北祖先的生活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性素材,它的存在不仅开抗日文学之先声,也使“落后”、“闭塞”的地域东北得到更多得关注和表达;同时东北文学书写了外族对祖国的侵略蹂躏,这对激发我们东北儿女的家园归属感、认同感和提升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域文学研究,东北文学显著的地域特征也包含了鲜明的民族性,其中有对满族的岁时节令民俗、各类朝鲜族人民的性格特点、跨中朝俄三国交界的珲春小镇等的描写,展现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生活,对于研究多民族融合就有文化意义。 东北抗战文学最大的特点便是鲜明的时代性,许多作家忙着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的决心,忙着针对现实,他们往往无暇于对作品在艺术上的充分雕琢,因此那个时期的东北文学常被误解为“单纯的自我情感宣泄和群体情感喷发”。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反思,若艺术性落后于思想性和时代性,文学作品就很容易被浩大的文学洪流卷走,不能作为传世的经典被后代喜爱。这点也提醒了新时期东北作家乃至所有的作家,要注重作品内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不可偏颇。
站在地域文学研究的角度,重读经典之作,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走进“东北作家群”,走进他们构建的充满斗争的爱国精神的“东北文学”,让我们有机会去体味东北大地的历史沉浮,感受先辈的苦难人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幸福生活。从而使东北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构建新的力量和版图成为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046129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