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语境下的思辨作文:人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2012松江二模)

2022-04-02 22:09: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哲学语境下的思辨作文:人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2012松江二模)》,欢迎阅读!
松江,利他,思辨,语境,利己
哲学语境下的思辨作文:人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2012松江二模)

【实战文题】

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哲思梳理】

所谓本质,指一个事物“是其所是”,是决定一个事物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性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也是“天生的政动物他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有着形式与质料两种成分,形式是灵魂,质料是肉体。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非理性部分不是人所独有,一切生物所拥有。而理性是人所特有的,人能思考,能认识到世界万物的本质,能得出抽象的知识。 人的理性可以分为知识理性与伦理理性,伦理理性是人欲望的管家,欲望有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欲望,正当的欲望使人走向完善,不正当的欲望使人走向邪恶,伦理理性引导着人发展正当的欲望,而压制不正当的欲望。正当的欲望,以利他为基础,不正当的欲望以利己为基础,伦理理性决定人的利他本质。

说人是“政治性的动物”,是说人是社会动物,即人不能单独生活,只能在集体中生存,过群居生活,且有着共同的目的。而动物界,有的喜欢独居,有的喜欢群居。群居动物虽然很多,但它们很少有着共同的目的。人组成的群落与集体,是以美好的生活为目的。在集体中,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脱离集体也无法生活。因而,从人的本质来说,人是利他的。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性的动物”的思想,但他没有止步于亚里士多德的静态分析,他看到了人在群体中达成美好生活的动态活动——实践,“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对世界的创造,人类从动物界进化而来,人类不能完全认识世界,但人类从未停止过与世界的交往。植物界、动物界也一直与外在世界进行交往,但它们只是从世界中摄取生存的养分,而人类能够创造出人化的


世界。在动机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可能是为了自己,也可能是为了他人,但实践活动的成果绝大多数供他人享用。

与动、植物相比,人类所特的是类本质,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是人的个体本质。每个具体的人,有各自独特的肉体,有生命存活的需要,这些不能算是人的本质,因动物植物也有着存活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有劳动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甚至还有其他生活关系,植物界没有社会关系,动物界虽有母子情缘,但这种关系是本能不动的,唯有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个体本质,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关系中由综合因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呈现。一个人做学生时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他工作后做老师的社会系。这就产生了三种情况,一是一个人的本质由外界因素决定,二是一个人的本质是相对的,三是一个人的本质是变动不居的。一个人所属的社会关系倾向于利他或利己,那么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个人的本质就相应的利他或利己。社会关系常常交叉重叠,一社会关系相对这个社会关系是利他的,相对于另一个关系就是利己的。一个人一生社会关系在不断变化,因而,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一个人有时是利己的,有时又是利他的,或者有时是利他的,有时又转变为利己的。

从个体的本质上来看,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是共在,也可能相互转化。

在类本质上,康德也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为自己立法。人有着天生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人的理性决定自己的行为。人之所以要立法,就是为了确保他人的自由,同时也就确保了自己的自由。为自己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他人。萨特继承了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观点,同时他也认为人在选择中决定了自己的本质,人的理性决定人的选择,人的类本质决定着人的个体本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02aceaf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3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