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

2022-06-15 14:00: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欢迎阅读!
高一,对策,特点,及其,心理
中学生在初中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年龄特点、生理素质、生活环境、后天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在自我认识、认识事物、思维方式、心理定势、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而高一年级又处于这两个阶段的过度时期,因此,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教育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我意识:客体与主体。

初中学生受小学保姆型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常常把教师视为权威,在教育活动中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被动的客体身份,容易受到老师说服教育的感染,习惯依赖拐杖蹒跚学步。高中生逐步适应了中学疏导型教育方式,自我意识加强,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但是在许多活动中也能独立发挥主体作用,变得成熟老练。高一正处于这一进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失实际地注视这一变化进程,掌握,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示范、指导、组织、检查等方面学会从,从、设置情景、提供条件,使其学会反,发挥双重的身份,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学习自觉性。

二、认识水平:感性与理性。

在认识水平上,初中生与高中生也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一般容易发挥感性认识,即运用口、眼、鼻、舌、身等官能发挥视觉、听觉、嗅觉等感性信息;后者则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然,再上升到系统理论,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随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对策,作出不同要求,循循善诱,使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思维方式:形象与抽象

与认识水平差异相联系,思维方式上不同阶段也有差异。高中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展,思维活动增多,思维方式向抽象、发散的方面进展。在初中阶段,多采用动作手势、联系实际、电化教学手段和形象性语言,使抽象变具体,理性化感性,深奥变通俗,复杂为简单。在高中阶段,则要采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思考,举一反三。比如理化实验,初中生在教师的演示后模仿着做实验,而高中学生则可设计或改进实验的环节。如果教学是一幕话剧,老师要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观众变成演员,使学生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能力。

因此,作为指导者必须循序渐进,做出适合实际的估价和不同要求,因势利导。同时多创设一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发挥聪明才智。 四、心理定势:求同与求异。

高中学生随着知识、信息的增多,思维方式的变化,渐渐显露出求异心理。他们不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同一道题目,有多个解题思路;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认识角度。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将会走向一条创新之路。高中生的心目中,书本比老师要可靠,枯燥的教学方法会使其失望甚至反感。少数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消极对抗的对立情绪。这时,一味地要求学生象以前那样服从老师的权威,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在某一门课程上出现偏科跛腿现象。

基于这一特点,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种教法,传授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调适手段,搞活教学气氛,促进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五、行为习惯:自发与自觉。

我们经常说: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前者兴趣广泛,分辨是非能力差,受社会影响大,容易受到腐蚀而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向歧途。后者随着道德法律方面的知识增多,是非观念强,世界观开始形成且具有自制力。但也可能因为主客观条件不利导致自暴自弃或其他不良行为发生。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原则,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就高中生而言,一要严格要求,二要以理服人,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四要发挥师表作用。总之,以疏导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行之有效,持之以恒。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交接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


的首条金科玉律。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育上要区别对待,才能有的放矢。值得提及的是,同一阶段的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优劣之分,环境之异也要考虑,否则,不承认整体性中的差异性,仍然不能做因材施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024ff7602768e9951e7382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