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欢迎阅读!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一直对社会学兴趣颇深,但是却阴差阳错的读了中文。而对于我来说,在社会学上的认知都是门外汉,但也一直都知道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不错的社会学入门读物,特别是关于中国社会里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但是在明了《江村经济》为费老博士论文时,也发现其中的专业的学术性叙述和研究对我来说显得苦涩了些。于是比较之下,先捧了费老的《乡土中国》来读。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不从作品的内容来说。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但是读起来不让人感觉那么晦涩,行文直白,哪怕我一个社会学的门外汉也能读的津津有味。书的篇幅也不长,读起来方便。对于这两点,我想给身边每一个人的建议就是是都去读一读。然后推荐大家读的原因就需要好好唠叨一番了。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的社会学著作,是他早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品。整个作品中,费老通过书中十四篇文章,细致又深刻的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这样描述乡村社会特点普遍性的概念,还尝试性的回答了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精辟的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何以发生、何以可能得历史传统。另外,《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概念,在与历史上的中国结合以后,是可以延伸到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中国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更是小农经济撑死来的。在今天,农村问题仍然是我们整个社会回避不了的问题。而费老的《乡土中国》无疑在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上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我想要建议大家都读一读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表达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最好不过。从费老的研究来看,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史、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因为中国农村是滋生出中国传统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强调的是对于土地的重视。如书中所说:“土字的几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对于这个表述,作为农村长大的我,是极为贴切的。虽然在近二十年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在之前,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以土地形成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形成家庭,也就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即村庄。关于《乡土中国》中对于乡村“土”的描述,体现在这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村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缓慢的特点使得乡村生活更富于“地方性”特点。生活在村庄的人们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生活圈子是相对孤立的,这是我祖父辈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从而“土”文化是乡土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印象中每逢过年的时候,初夕夜长辈都会先供奉一下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才是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那其中包含着的对土地的崇敬已不言而喻了。此外还有在我离开家乡不远千里来求学时,奶奶有说过让我带一些土放在身边,怕我初次离开故土会水土不服,我嫌“土”气作罢了。这些行为在中国当今的农村仍旧十分普遍,是乡土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即使是现代文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侵入乡土的中国。
对于其中的“文字下乡”。费老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字何以难下乡以及必要与否,从而否定了对农村人“愚”的普遍看法,不过文盲多是真的。对于文字下乡,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浪潮袭来,依照农村的自然发展形态的话,在目前及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社会对文字的需求不是那么大的。他们有他们自成的符号系统用于交流,更多的时候是口头的交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村庄也参与到社会分工中来,村庄生活不再是孤立的生活,在与外界各方面的联系都需要整个社会通用的符号系统。这也是近年农村大
力扫盲的原因。从接受教育来看,我的奶奶辈那一代人中,绝大部分妇女是文盲,男的识字的也不多,甚至到了我父母这一代人,依然有大部分的妇女是文盲。真正改变中国乡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是因为经济基础的悄然转变。从一个小的社会形态——村庄来说,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经济已然无法支撑一个家庭,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农村人认识到信息社会必须要识字,要读书,这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空心化和基本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因。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费老的《乡土中国》表述中,毕竟是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中国乡村怎样发展都不会对文字有今天的需求,在今天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是双向性的,也要在满足乡村人意识到识字重要性的前提下方能得以全面实行。这也真是为乡村人正了名,乡村并非是“愚”的。 乡村生活的一个重点是乡村人际关系。西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界限分明的,费先生将之称为团体格局。而我们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激起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了关系。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在费先生的这种“差序格局”的表述中,由“我”出发,到了家庭和家族。家族是差序格局下特有的社群,且是以父系为主扩大的。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话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家族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庭,西方家庭是一个团体性的社群,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而中国的家族则要经营许多的事业,不论政治、经济还是宗教等。为了经营这些,家族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如此组成的,由无数个家族集团构成我们这个社会。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从古代封建时期的“家天下”来看,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历史就是各个大家族集团的历史,这和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对于家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的观点是颇似的。而中国乡土农业家庭也就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乡土性。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解和分析,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所说的乡土中国,不是具体的对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些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老试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基本观念,书中所指的概念并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对于这样一本大家著作,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是其意义是深远的,影响不止在当下,更在将来,因为书的里面更有一种文化上的自我认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01eb88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