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物素材

2022-03-29 20:11: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汪曾祺人物素材》,欢迎阅读!
汪曾祺,素材,人物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一、人物简介

汪曾祺,19203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

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沈从文是他的老师。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

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516日上午10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二、人物事例

(一)

汪老送字画与人,也不完全随意,是有选择性的。金先生说有次在北京汪老的家里,有人敲门,金先生就去开门,只见有一人立在门口问汪老在家吗?汪老闻声问是谁并要其进门,那人原来是琉璃厂某画店的老板,想买汪老的字画,汪老说我的画不卖钱,也不以卖字画为生,我的字画都送人了。你要买字画我可介绍你去找赵朴初、吴冠中他们,对方回答他们的价位太高。汪老又问为什么要我的字画?画店老板回答说一个客户点名要您的字画。汪老说我从来不卖字画。说完就婉转地下了“逐客令”

(二)

自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曾到建设中学任教,并在那里结识了施松卿女士。这个比汪曾祺大两岁的女孩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她也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开始在物理系,后转入英语系。1946年,两人来到上海。正值内战期间,环境恶劣,因为找不到职业,汪曾祺情绪很坏,沈从文写信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在沈从文的鼓励和帮助下,汪曾祺后来辗转来到北平,历史博物馆谋了个馆员差事。

汪曾祺一生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最大的坎儿莫过于1958年因为指标不够,“补打”成右派了。连他自己都解嘲地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1958年,他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劳动,一呆就是四年,在位于高寒地区沽源坝上的“马铃薯研究站”,终日画《中国马铃薯图谱》和《口蘑图谱》。这样寂寞单调的生活,他却回味无穷,感叹道,“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而且,“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铁凝特别为汪曾祺的这段经历感动,她说,一个对土豆这么有感情的人,他对生活该有怎样的耐心和爱?汪老从容地东张西望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抚慰着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可惜,《中国马铃薯图谱》这部奇特著作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三)

这天,老太太拉着脸高声喝道:汪曾祺!汪老立刻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心里直打鼓,双手也不知该往哪里放,还琢磨呢,最近没偷着买酒喝啊,又咋啦?正纳罕间,只听见老太太连珠炮似的向他发难:你不但在家里公开喝酒,炒菜的时候偷料酒喝,还瞅机会到宴会上去喝个痛快,现在居然敢自己跑到小酒馆去喝!汪老赶紧辩解,没有的事啊!老太太立刻拿出汪老刚发表的短篇小说《安乐居》,戳到老头儿鼻子尖下面,质问到:还敢嘴硬,有小说为证!没喝怎么会写得这么好啊!这下老头儿哑巴了。 汪曾祺一辈子创造美文,制作美食,奉献美。他不是那种只会吃不会做的半吊子美食家,而是既会吃又会做,喜欢粗菜细做,特别是拌菠菜。《自得其乐》一文中,汪老悠然写道: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代干)、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酱油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这道菜成了我家招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汪老还自我发明了小吃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脆,真可声动十里人。 如此有声有色,真是让人忍不住咽口水。汪老做菜很简单,跟写小说一样,就一个主菜,四碟小菜。1996秋天,他请何镇邦吃爆肚,那时,何镇邦住亚运村,给汪老打电话说:头儿,我打车过去80元钱,在这边什么吃不到啊,偏要吃你一顿爆肚。汪老说:我这个爆肚可不是随便吃得着的,你看着办吧。”11年过去了,过去对爆肚没什么好印象的何镇邦,至今还记得那汪氏爆肚的美味,真个是唇齿留香。



三、文学特点

(一)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吃食和文学《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二)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别看老头儿恬淡,其实有着异常刚性、清醒的一面。当年,邓友梅、林斤澜被打成右派,平时与邻居打个照面都不敢搭腔,而彼时的汪曾祺正被江青赏识,成为样板戏《沙家浜》剧本改编的主笔。逢年过节,汪曾祺把林、邓二人接到西郊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做几个菜,招待老朋友。邓友梅就问汪曾祺:你现在是大红人,和我们俩搅在一起,不怕沾包儿啊?汪曾祺说:咳,江青用我,就是用我的文字,我心里呀,跟明镜似的。邓友梅后来感激地说,在那个年代唯一接待我们俩的就是汪曾祺。

生逢乱世,怎么可能没有苦难和窘境,实际上,是汪老将一切青云与低谷完全看淡了,举重若轻,而不是真的人生如坦途。平淡是个很不容易实现的境界,大部分人都是误将平庸当作平淡,即便经历丰富,也是庸庸碌碌了此生。问题的关键在心态。

汪老这个人,很通感,这样说不知是否合适?但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他敏锐的触角,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可爱地伸来伸去,传递着几多眷恋与多情。创作的时候,他经常用美食作比喻,比如,他说,使用语言,譬如揉面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而在苦闷生活中,他常常用超然的艺术美来愉悦自我他把批判当成是在出演一部荒诞喜剧,他把检查材料当成一篇篇美文来书写。平淡是汪老的压轴菜,让人从中品出人生的隽永。c

汪老这辈子最讲究的是意境,他这种追求渗透到生活中的一颦一笑,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寻出美来,自得其乐。他的文章,读来好像都是些家常话,从来没有什么口号,却句句都是至理名言,我最欣赏这一句——“生活,是很好玩的。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很别致的老头儿,是个在一地鸡毛中,也能够做到诗意栖居的大家,是个对人间烟火充满了世俗趣味的出世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01b6816cc22bcd127ff0c8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