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艺术与现代水景设计》,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艺术与现代水景设计
作者: 刘玉安张勇赵汝芝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2期
现代的生活方式、科技、艺术对目前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设计的创新和突破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能清晰的在建成的项目中发现我国古典水景设计的经典手法,或者在古代手法上进行创新的例子,不难看出我国古典园林水景设计手法依然对现代的水体景观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水景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景观设计的发展史也同样是水景的发展史。
“宛如天开”的中国传统水景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其中水景艺术自成一体,独具个性。中国的传统水景特色可以概括为:①形神兼备的以静为主的观赏性古代园林,水的形式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都可以与其他景观元素默契相配合构成观赏性独特的景观。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日月同辉”便是我国古典园林静水运用的经典案例。江苏寄畅园八音涧,其引无锡惠山的泉水,于山的腹地曲折的溪流引入寄畅园的西北角,沿着溪流经过石道的迂回跌落而产生叮叮咚咚的回响声,犹如琴音一般故名八音涧。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运用动态水来成景的还是少数,多数还是以静态的观赏水景为主。②仙境意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深远。我国的古代帝王历来都是自称为龙的化身“铜龙吐水、仙人承露、含杯下注”无不表现出在水景设计中运用的神仙意识。正是因为神仙意识的作用,各古代帝王挖地成池,引水入园,其中汉武帝在太液池中营建的“一池二山”的东海仙境,就是受神仙意识的影响而成。其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铸就了不少经典,甚至影响至今。③水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风格独特、高雅脱俗一直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境界,在许多古典园林艺术中都能看到这种意识带来的影响,水景与诗歌的结合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在水景设计中“曲水流觞”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典范。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维《亲溪》体现了我国水景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④形式与功能有机结合,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水体自身的运用除了观赏、游乐以外还有着消防、灌溉、降温、报时、生态、操练水军等许多实用的功能。颐和园的昆明湖就是及观赏、游乐、操练水军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水景例子。圆明园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喷水池,据记载就有报时功能。
中国传统的水景运用手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对水景的空间处理方式和视觉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在传统园林水景中,其大多数都包含着深奥的人文内容,经常运用的手法有:①小中见大,延伸空间。“小中见大”是指以方寸园林之地寓意出名山大川之意境,不过十余见方的小水面,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使其产生江洋之感。具体来说,园林中的水面处理,分为“聚”、“散”两种。水聚,江洋之感;水散,不尽之意。②步移景移,景观外延水亦动亦静,亦曲亦直,亦隐亦现,形成弥漫的气势,引导游人在游赏过程中获得“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的丰富体验。同时,借助岸线的延伸,物体的倒影,表现出水的深远之感,令人意犹未尽,以达到景观的延伸。③空间分割,层次渗透水面造景,往往通过分隔与层次,它们能增加水景的含蓄性,也使水景更加丰富。在传统园林中,人们往往利用岛、堤、桥来划分水空间,形成水的动静之别、大小之异,从而形成丰富的层次感。④水园旱做,造园的最高境界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唐代的枯山水庭院景观,以山石和白沙为主体,运用象征的手法抽象的表现了自然界的水景。这种“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态意江洋”的造景手法,比真实的水景更具有想象空间和场地的适应性。此后这种园林手法在日本更是得到了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园手法。⑤曲水流觞最早来源于东晋时期文人之手,在前面水景的文化性中也提及到。此后这种模式被引入了皇家园林,出现了如流杯亭、流水音亭等水景形式,在现代园林中也常常被运用。
园艺学家陈从周在其著作品《说园》中讲到“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都是我国古典园林水景运用的基本法则。中国古典水景中岸形的塑造。苏州园林的水景多为自然形态的曲池,浙江绍兴等地则以方池居多,风格迥异,其使用的方池作法,不属于古典园林水景的主流作法。曲池的作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大有讲究。曲池的池岸宜曲不宜直,曲要曲的有节奏有韵律,其中大曲、小弯、缓曲、急弯来营造情趣。水池的驳岸用石,在近水处多像内凹进,这样的作法不但有不尽之意,而且更是岸形空灵、险峻、美妙。
灵活多变的空间虚实划分。古典园林的水景艺术也比较重视空间的虚实划分,其中塑造水景空间通常运用桥、堤、亭、廊、轩、榭等园林要素。园中空间,贵在层次,传统园林中体现水景层次基本上有两种手法,一是做“狭”,如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在中部的知鱼槛处水面“狭”一下,就使得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第二种手法是造桥或筑堤。园中之桥固然为交通之需,但在古人手中也是用来分隔水面空间之物。用桥分隔水面,使其有层次感,还可以处理得更为含蓄。如苏州的怡园,水池中间有曲桥。扬州的寄啸山庄水池中有水心亭,亭南有曲桥,亭北有堤与两岸相连,同时也分隔了水池。而苏州拙政园的松风亭,水池之前有“小飞虹”,用廊桥将水面分隔开,增添空间层次感。透过廊桥观外面景致虚虚实实,体现出我国古典园林水景的空间艺术手法的巧妙。
藏源、引流、诱寻也是传统水景艺术中常用的手法。“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曲折变化,引导流线”。通常选用水体设计沟通内外空间,引导空间序列来延展丰富空间。寻源追流,引导人们在游历的过程中探索水的源头。
在《红楼梦》中有如此一段描述“: ……院中满架蔷薇,转过花障,只见清溪前阻。众人诧异‘: 这水又从何而来? ……”,这种诱寻手法,可谓妙趣横生,自然得体。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用得也较多。再如拙政园西部园,有长长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乡意境。水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拜文揖沈之斋,然后过廊桥向东流入中部大园之大池,妙趣横生。
山石植物的巧妙运用,古典园林水景中还常借助山石与植物来共同营造景观。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忌黄石、湖石混用。一般来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显得有些单调、生硬,所以很难做好。但也有一种做法是将黄石岸意象出水滩的形式,也别有韵味。水景中最常搭配的水生植物,运用的主要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水下植物等几类。荷与莲是出现得最多的水生植物,因为它们的形态优美,也与它们的文化含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一定关系。古典园林水景艺术,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传统园林的水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廊、水榭、旱船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园林水景亦是我国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水景设计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水景中的优秀的理论及手法,取其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其优秀部分值得现代的水景设计来继承与发扬。现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例子,如贝幸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在花园里建造一处曲水流觞平台——流华池,作为主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水景,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论手法上进行了创新,运用现代形式,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非常亲切。国家大剧院设计中运用的静水倒影的手法,是我国中国古典园林用水理论的部分再现。
参考文献:
[1]朱均珍《. 园林水景设计的传统理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1
[2]欧阳秀明《水景设计(现代造园丛书)》;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6-1
[3]俞孔坚《生存的艺术一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1
【刘玉安张勇赵汝芝,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a005e2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