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评课

2022-04-21 09:09: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公开课评课》,欢迎阅读!
开课,数学
数学公开课评课



312日—418日共听了20数学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为讲好这节课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下面我就这20 节课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老师们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很多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如:刘爱兰老师和大张艳丽老师都是讲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她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到学好小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张艳丽老师讲课的那天是312日,正好是植树节,她讲的课题是《年、月、日》。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接下来便出示一张312日的日历。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然后揭示课题:年、月、日。这样的谈话目的性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与新课衔接自然。当然也有一些情境创设的不那么完美,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有的老师课前谈话或活动针对性不强,甚至绕来绕去不知要干什么,致使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有些课上甚至没有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导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形式,有不如没有。

导入部分宜间接明快,也可以直接导入。如:胡丽娟老师讲的《找规律》一课,当出示情境图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尹秀华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石磊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在复习中分别出现了一些算式、一组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分数,不知不觉中生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资源,然后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视课题需要,还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死板硬套。

二、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更是一节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下面就这些环节进行点评。

1教学过程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研讨的空间,对于这一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来。但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课上老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的表达、活动的结果有时是老师无法预设的,课堂上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则就会对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不能合理运用,不能及时的进行评价,对于不规范的表述或操作不能及时引导。例如在讲《倍》这一课时:第一行摆两个圆片,第二行摆14个圆片,问:142的几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这一活动安排得很好,可是当学生往磁板上摆不开时,便摆成了3行,这样是非常不规范的,老师没有及时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再如在讲《小数点移动》时,在导入时很形象的演示成小数点在搬家,我认为那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导入新课,而不能把《小数点搬家》它作为课题板书出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探究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才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这些问题在新授课上解决的不到位,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特别在以后的单位换算中用得特别多,学生很不容易掌握。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不积极时,当学生对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或情境不感兴趣时,我们老师应该视情况及时调整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按部就班的讲下去,应及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听过尹老师好几节计算课教学,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就是:设计思路清晰、挖掘教材深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课堂节奏轻快、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原本枯燥的口算课、计算课变得有滋有味,感觉很充实。 3怎样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想举手却不敢,有的鼓足勇气哆哆嗦嗦地举起了手,因为手举得太规范却不被老师发现。因为老师的视线已习惯了几个手举得高高的略显霸气的孩子身上,有时一节课总是那么几个孩子在回答问题。我在想:高年级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不单单是知识越来越难,也因为长期以来缺少关照以至于缺乏自信。人都是有惰性的,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就会报有侥幸心理:反正我不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的。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应该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做好随时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精力。绝对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一下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勇气、给他们力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孩子。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怎样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动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孙春红老师的《24时计时法》,形象地演示出不同时刻的天色变化情况,对于学生高效的学好本节课有很大的帮助。韩福英老师的《旋转和平移》课件非常形象地演示了这两种运动现象,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多的依赖它,会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生成的东西。有的老师仅仅把多媒体当作一个板书的替代,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一个辅助。教学中,有的操作性很强的课,无需都用课件去演示。如:教学100以内的读写法,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每够10根就捆成一捆,10捆再捆成一大捆,让学生经历1个十等于10个一、1个百等于10个十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对相邻数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再如:教学“倍”和“人民币”时可以多动手操作一下。再如:一些口算题也可以做成卡片,效果会更好。课件的优点虽然很多,但要视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四、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用书是一本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参考书,那是很多数学专家精心编写出来的,我们数学老师要认真钻研,切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很多教学设计们可以不看,可是这本书不能不看。以《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例。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说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书上这样明确的说明:应着重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整数除法有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

②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③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因此,用字母表示时,要注明b不等于0

最后,还要指出,前面讲分数的意义时,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1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这样就把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教学用书这样建议:教学1时,可以直接出示例题,也可以先从商是整数的除法引入。如:6个小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然后出示例题。这样比较容易类推出除法算式:1÷3

不论怎样引入,都应引导学生思考: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把1个大蛋糕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而把“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所以1÷31/3。上这节课时老师又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引导学生列式为:1÷2=0.5,然后小结:两个数相除可能是整数、小数也可能是分数,让学生知道分数也可以用来表示商,这个环节处理的非常好。

接下来教学2时,老师同样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求每人分得多少块,用除法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3÷4等于多少。2是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要困难一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让学生3个圆实际分分看。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预测学生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1/4块,再把121/4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1/4块,然后把31/4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3/4块。这种方法大部分小组都能探究出来

方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1/4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3/4块。这两种方法的单位“1”是不同的,找准单位“1”非常重要,老师的头脑一定要清晰。

小组活动时老师要不断的寻找有价值的准确的操作方法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上老师却首先选择了错误操作进行交流导致大部分学生理解有误,导致难点没有突破。由于小组活动时间太长,致使重点内容没有时间进行探究。在小组活动时,如果发现学生实在探究不出结果或困难太大,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老师应及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通过演示要让学生明白:3/4块饼既是1块饼的3/4也是3块饼的1/4进一步理解3/4的两种含义,一是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论哪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根据最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要求,在时间上已经不允许让我们课内损失课外补。我们只能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安排35分钟,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9e51bcfd0a79563c1e726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