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2022-05-29 23:11: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和而不同的理解》,欢迎阅读!
和而不同,理解
……………………………………………………………最新资料推荐…………………………………………………

和而不同的理解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相对。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不同”为的是更“和”。把这个理念放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它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教育的总目标为“和”,学校的老师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便是教师的“和”,也是教师的共性;但是每个老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为“不同”,即每个教师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老师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更加有效地教育理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都有与其年龄相符的脾气、习惯、智力水平等这便是学生集体的“和”即普遍性;但每个学生拥有的环境、家庭,性格,经历等都有差异,这就是每个学生的“不同”,即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用自己教学时的“不同”去面对学生集体中个体存在的“不同”。这使我又联想到另一个词“因材施教”。大概这“因材施教”就是这“不同”的正解吧。

班级的教育管理要做到“和而不同”,我想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这个“和”即班级管理标和要求。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就如低年级孩子由于刚入学校,年龄小又不懂事,班级管理就需要细致具体些,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细微习惯,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堂要求、课间要求等等,需要老师面面俱到,有条理、细致入微地提出要求。当然这些要求都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为了达到“和”班主任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切记一个孩子,一个世界。关爱每一个学生。

案例:我们班有个行为特殊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其行为冲动,常常失控。比如上课大声怪叫,跑出教室,从不听课还要打周围同学。才入学时由于我对他的不了解,我以班规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包括他在内。可是很明显,他完全达不到要求,挨了不少批评和指责,他反而更加自我后来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对他放低要求,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要求他上课不往外跑,不怪叫,只要做到这点,哪怕上课

1 / 21 / 21 / 2


……………………………………………………………最新资料推荐…………………………………………………

趴着睡觉或者做小动作,看小人书,老师都不会怪他。他做到后,在同学面前及时表扬,给予鼓励。第二个阶段要求上课能偶尔听进一些老师讲的内容。第三个阶段,再逐步要求跟上同学的思维。提问能回答出问题,立即给予口头或者物质的奖励,比如红五星,小玩具。这样一步步促进其改正。两年下来,孩子的纪律得到明显改善,几近正常!班级的“和”指日可待。

哲学家莱布尼次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母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那么不同的孩子,所能接受教育程度、到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对于“不和”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心急如焚,怒火上升,批评孩子。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鼓励和信心。而不应该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用同样的要求,简单相同的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如果这样,孩子的个性世界等于毁灭,这样的教育最终也是“不和”的。

可见“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处事法宝。



2 / 22 / 2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2c31e8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