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莨菪碱、甘露醇治疗眩晕症120例疗效观察》,欢迎阅读!
东莨菪碱、甘露醇治疗眩晕症12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东莨菪碱、甘露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卧床休息、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应用东莨菪碱针0.3mg,双侧乳突穴位封闭(每侧0.15mg),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盐酸倍他司丁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倍他司丁20mg与氯化钠4.5g)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5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73.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4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东莨菪碱、甘露醇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东莨菪碱 甘露醇 眩晕症 疗效观察
眩晕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是多病因、多因素导致的一组临床症状。表现为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发生障碍。我院采用东莨菪碱联合甘露醇治疗眩晕症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入选120例患者均符合眩晕症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检查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并排除青光眼、幽门梗阻、前列腺肥大、肾功能不全。
1.2一般资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1.4岁。美尼尔氏病2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8例,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12例,前庭神经元炎1例,颈椎性眩晕2例,原因不明性眩晕1例。对照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2.5岁。美尼尔氏病2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6例,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13例,前庭神经元炎2例,颈椎性眩晕3例,原因不明性眩晕1例。
临床表现: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耳鸣、恶心、呕吐,听力障碍,头位固定,不能睁眼,面色苍白,血压变化(下降或升高)等症状。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分布、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卧床休息、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东莨菪碱针0.3mg,双侧乳突穴位封闭(每侧0.15mg),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盐酸倍他司丁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倍他司丁20mg与氯化钠4.5g)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5天。
1.4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眩晕及伴随症状、体征减轻,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体征轻微减轻或无缓解。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73.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1。
2.2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4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原因不明性眩晕。周围性眩晕临床上以美尼尔氏病多见,而中枢性眩晕则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见。发作时患者感觉外物旋转或自身有倾倒感,伴耳鸣、听力下降或突发耳聋,同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易反复发作,翻身及下床活动可加重症状。发病机理主要是前庭器官传导通路或与其它感觉的联系发生障碍,引起前庭功能障碍。其病理基础为器官或组织的供血障碍、血管痉挛、水肿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等造成。
东莨菪碱具有镇静、抗晕动、抗震颤及抗胆碱能作用,可抑制胆碱能神经亢进所致的超敏现象,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渗出物吸收,使神经水肿消退;并刺激巨细胞吞噬作用,促进炎症的消除,缩短病程 [1]。乳突穴位封闭治疗,能有效地抑制前庭的敏感性,使眼球震颤明显减轻,晕动症状明显改善[2]。
甘露醇是一种脱水剂,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迷路水肿及脑水肿,改善内耳微循环,同时使内耳淋巴液的产生和吸收恢复平衡,降低内耳淋巴压力,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善通透性,促使症状缓解和消失。而且尚具有消除自由基,减轻脑损伤的作用 [3]。通过以上作用,迅速改善眩晕症状。东莨菪碱、甘露醇治疗眩晕症有显著疗效,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明时等,《电刺激对前庭系统异常运动知觉抑制作用的临床研究》,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贾公孚,谢惠民等, 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 2258~261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217b4a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