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鉴赏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缺乏,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到达。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方法。全文可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缺乏。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局部〔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答复“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认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突然转入正
题,既答复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局部过渡到第三局部。
第三局部〔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00e400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