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社会认同感影响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社会认同感影响研究
作者:洪洁 孙研 许建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独特的传播模式和超大信息量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冲击着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将网络信息合理的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教学当中,对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同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高校;社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01-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获取信息以及传递信息都变得越来越便捷,网络信息在人们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言论的载体和传播者。网络信息传播已成为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并广泛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形式之一,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中包含的正确舆论导向,开展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 1.网络信息时代的状况概述
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营造的人类历史在意识形态及空间上的文化圈,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2],是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对生存价值、生存方式、社会约束的种种反思和审视。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价值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产物,特别是互联网活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人不可忽视的现代文化的一种传播形式。 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技术语言的普适性;语言表达形式的公共性;存在形态的虚拟性;覆盖范围的广泛性;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信息的高度共享性;文化交流的自由性;信息结构的无中心性[2]。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信息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反过来它又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网络文化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通过网络媒介实现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其次,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独立性同时得到了加强。这就加强了人的行为的社会化和社会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再次,网络文化也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比如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等新的沟通方式的出现。
当然,网络文化的影响也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信息污染,网络道德缺失等等诸多问题。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新兴的文化形态,如果利用网络文化传播有利的一面,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则是目前高校必做的一项重要课题。 2.社会认同感状况分析
认同是人们对于“我是谁”以及“我与他人有何关系”问题的一种定位,它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 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与他人交往、 积累经验的结果[1]。"社会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对于社会团体而言,是增强内聚力的必要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3]。"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而社会认同则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与目标[4]。
3.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局。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文化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 ,也要充分注意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 ,而且在学习和分享世界文化财产的同时 ,也要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帅,王风圳,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
[2] 钟晓媚.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影响.探求,2004,62~6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2): 183~186. [4] 徐俊蕾.社会认同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7~129. [5] 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edcef465f0e7cd1852536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