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仿”为题试析纪录片《幼儿园》

2022-12-29 02:11: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模仿”为题试析纪录片《幼儿园》》,欢迎阅读!
试析,为题,纪录片,模仿,幼儿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模仿为题试析纪录片《幼儿园》

作者:李佳蕊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

要:2004年,由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以访谈和生活记录两条线索交织进行,较客观地展现了一个全托幼儿园中的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在本文中,作者就纪录片《幼儿园》中的所体现的儿童模仿现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试着通过纪录片中的儿童文化体现,分析当今社会的价值现象。 关键词:儿童模仿 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

模仿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大众心理现象。在儿童身上,这种模仿行为尤其常见。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一、从模仿的内容角度,模仿行为可分为对语言的模仿和对动作的模仿。 (一)语言的模仿。语言的模仿即根据他人所说的话进行相同或相似话语的模仿。 1: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是投向大班的,一个男孩傲气而神气地对老师强调着我早就会画了。这时画外一个女生也强调道:我也早就会画了。在这里的这种语言模仿是很常见的,我会我也会这不仅是简单的照着说,更是隐隐透露出孩童之间的竞争和攀比关系,以及儿童渴望得到老师、长辈或是其他同学关注和肯定的一种心理。

2:一堂课中,老师说用越来越造句。起先有孩子说因为在电视台里看到飞机总掉下来的新闻,就造句:飞机越来越少。后来一个同学害羞地说:我越来越喜欢谭思月。再接下去,就有同学主动举手站起来说:我越来越喜欢吴贝贝。在这里的越来越造句是老师在慢慢地通过语言句式的模仿培养孩子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很显然这次造句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我可以想象接下去站起来的孩子用越来越造句可能仍然会说的是我越来越喜欢某某某。最后造句课可能成了一场表白大会。而从这里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中国当今社会普遍的现象,在大人、儿童身上都有,那就是极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跟风、随大流,往往受前人的影响而产生一个固有模式,本质上就是社会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思想。此外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儿童的率真,儿童表达喜爱是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方方讲出来的,男孩儿喜欢吴贝贝,那就说出来,让她知道,这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但是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喜欢一个人反会顾虑很多,不敢轻易开口表白,更多的就会选择把喜欢藏在心里,暗恋。 (二)动作的模仿。动作的模仿是指受他人动作影响而做出相同或相似动作的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在小班中的第一堂课就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坐在钢琴凳上一边做搭搭肩等一系列动作一边说:请你们像我这样做。孩子们就模仿老师的动作,说:我就像你这样做。后老师唱;“小朋友们手放好。孩子们就乖乖地放好手,唱:老师我们手放好。老师唱:朋友们请休息。孩子们就全部趴下身子做睡觉状,唱:老师我们休息了。这样一节游戏仿课作为幼儿园中的第一课,它虽看起来简单,但意义价值很大。初进幼儿园的儿童其实就如同一张白纸,乳臭未干,未接受过系统教育,不知纪律规矩,需要老师来引导、塑造。这种游戏的动作模仿,配合钢琴乐声,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口令说出下半句,并完成相应的动作指令,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反应能力,让儿童渐渐地在游戏中知道集体的概念,开始对纪律有初步的认识。

二、从模仿者的主观状态角度,可将模仿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一)有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是模仿者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即使他不甚了解他人行为的具体含义,也感觉模仿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好处。

1:在中班的课间,以贾哲毅为首的一帮孩子围坐在一张方桌旁,对面是一个短头发女孩安静地趴在同一张桌子上,他们的老大贾哲毅气势汹汹地对女孩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说完朝其他孩子做了个鬼脸、使了个眼色。接着另一个男孩儿就用手指着短发女孩附和老大道: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我不喜欢和你对着坐,你听到没有啊。很显然,这里第二个男孩的模仿就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他似乎接收到了老大的指示,然后故意模仿老大的话和口气,来吓唬对面的小女孩。这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它将孩子的自我情绪展露无遗。身边坐着不喜欢的人,觉得是碍眼、心烦,是自私和自大。用手指着别人,大声说你别坐在我旁边,是无礼。其实,在幼儿园中就存在着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定律,有组织力、好斗的强者往往结伴欺负那些形单影只、看起来安静的弱者,在任何地方,包括在儿童的世界里都存在这种弱者被排挤的现象。

(二)无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是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仿照别人的行为。这种模仿大部分是由于生活在一个特定情境中,长期受某人的影响和熏陶,不自觉的模仿他人。

1:有一个场景是,百叶窗前,一个圆圆脸的女孩坐在桌子上,打着响嘴,发出喽~的声音。于是另一个女孩子仿佛被她传染了一般,也哧呼地一下爬上桌子,坐在百叶窗前,跟着那个女孩打着响嘴。于是教室里有传来了一轻一重、此起彼伏的嘚喽~嘚喽声。无意识的模仿,就如同这类动作的传染,玩是孩童的天性,也许后一个女孩儿只是觉得第一个女孩这么做很好玩儿,跟着做罢了,并无目的动机。

2:美国911新闻发生后,在教室里有一个男孩儿突然唱起了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童谣:开飞机,丢炸弹,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随后就有其他孩子跟着着唱:开飞机,丢炸弹,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也许,孩子们根本就不懂这则童谣背后的故事和含义,一个人学会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出来,一群孩子就很快地效仿学会了。儿童的世界是简单的,他们只知道这则童谣听起来顺口,说起来好玩儿,他们是无意的。 三、模仿行为具有可塑性。

模仿是人天生的一种本领,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很容易就可以模仿父母、和周围人的行为。 纪录片中有不少段访谈,一些孩子说的话着实令人惊讶。记者问一个男孩:你个子真是很高!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男孩些许紧张地环顾了下周围说:因为我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长那么高的。从男孩儿无懈可击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家教,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回答为什么长得高时,感恩的是身边人的帮助,可推测出男孩的家长在平时教过孩子如何回答这类问题。从他在回答前环顾周围的动作推测出他将要说的答复中该包括哪些感恩的对象。在这里并不是说孩子的回答太刻意,相反是在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只有家长时常把感谢、感恩的话挂在嘴边,那么孩子就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言语。就像这样一道普通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上升到了感恩的阶段,孩子的性格也在这无形中塑造了。

纪录片《幼儿园》中的儿童,他们就像一块海绵,用他们最强的模仿性和学习性,迅速地吸收未知世界的东西。但是这块海绵在吸收时往往无法分辨利害,极易被父母亲及身边人和事影响。因为幼儿产生的绝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他人而学习得的,这些模仿的对象有语言的、有动作的、有好的、有坏的,无形中使得儿童在塑造个性和心理时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差异。三岁看到了老,因此系好人生第一扣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佩佳,徐杰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0711. [2] 桂楠,李娟.儿童模仿行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第33期):259. [3] 社会理学》编写组.社会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253. [4] 汪新建,孙丽丽,杨桂华.社会理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462. [5] 于艷著.基于主题单元读写整合的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076. 作者简介:李佳蕊(1998.10),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e68e26d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7f.html

相关推荐